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职教中心的新模式
作者:admin时间:2025-04-05 14:39:56 次
摘要: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现代学徒制与校企深度融合多元化跨界式现代学徒制学...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元化跨界式现代学徒制
学校构建了“345+N”现代学徒制模式,包括政校企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四阶段培养流程(认知→模仿→操作→熟练),以及“定企业、定师傅、定岗位、定标准、定课程”的“五定”机制。该模式覆盖本地、新疆、云贵等生源,实现跨企业、跨专业、跨岗位的跨界培养。与海信空调、吉利汽车等企业合作开设学徒班,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并提升学生技能。
校企合作六种模式
包括企业产品进校园、工学结合、节假日勤工俭学、顶岗实习、菜单式培养、校企共建产学研联合体,有效衔接教学与生产需求。学生参与大宇科机电、天能集团等企业的零件加工全流程,提升实战能力。
“四化”德育模式
推行“亲情化、规范化、个性化、社会化”德育,通过寝室德育导师制、道德实践周、艺术团活动等载体,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456核心素养体系” 则注重职业精神、技能、文化基础等维度,结合“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现代化治理结构
建立“一核二驱三治四化”治理体系,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多元共治(学校理事会、家长委员会等)优化决策流程,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提升治理水平。
教学方法与课程改革
推进“项目、任务、案例”三级教学体系,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打造“四有”(有德、有用、有趣、有效)课堂。开展常态化教学研讨活动,提升课堂质量。
数字化校园建设 方面,投入智慧教学平台、VR实训室等设施,获评浙江省数字化示范校,支撑教学与管理创新。
中高职一体化与产业学院
2022年成为区域中高职一体化试点,覆盖数控、汽修等专业,联合企业制定培养方案,服务本地就业。与吉利汽车等共建产业学院,实现校企师资共享。
社会培训与技能服务
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如注塑工班)、乡村厨师培训等,近三年累计培训超2万人次,助力企业技能升级与乡村振兴。为超威电源、天能集团等提供定制化培训。
国际合作与中德实验班
开设中德合作班,引进德国人才培养模式,并与韩国京东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
示范校建设与辐射效应
作为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通过帮扶西部(如“云贵班”)、输出经验,提升全国影响力。
长兴职教中心通过现代学徒制、德育创新、数字化赋能等举措,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的新模式,成为长三角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为区域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345+N”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具体实施效果和案例分析如下:
“345+N”现代学徒制模式是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在部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下,结合专业特色和企业特点,制定的五定原则(定企业、定岗位、定师傅、定标准和定课程)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分为识岗、跟岗、轮岗、顶岗四个阶段,学生通过参观企业、了解岗位职责、跟岗实践、轮岗学习和顶岗实习五个阶段,逐步掌握技能,实现从校园到产业的无缝衔接。
学生技能提升
学生在真实岗位上进行技能训练,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接受了企业文化熏陶和师傅匠心文化的传授,专业技能明显提升。
学校与38家企业合作,开展了烹饪、旅游、数控技术等7个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共有1500名学生参与。学生在企业中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了专业技能。
教师成长
教师通过到企业指导学生实践、接受企业培训等方式,假成长,成为双师型教师。
学校聘请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大师工作室,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深化
学校与吉利集团、天能集团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班、冠名班等形式,从高一就开始“预订”学生。
学校建成了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
学校拓展了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功能,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平台,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推动地域经济发展。
疫情期间,海信空调学徒班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荣誉与认可
学校荣获“优秀学校奖”,副校长霍永红荣获“杰出教师奖”,充分体现了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
海信空调学徒班
在疫情期间,海信空调学徒班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学生在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实现了双赢。
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
学校与吉利集团合作成立了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了大量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该学院被认定为浙江省2021年度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项目。
金麦特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学校与金麦特公司合作成立了金麦特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通过嵌入式产业学院模式,培养了大量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该学院同样被认定为浙江省2021年度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项目。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通过“345+N”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了学生技能的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假成长、校企合作的深化以及社会服务的拓展。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六种模式中,现代学徒制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这些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力。
现代学徒制是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该模式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构建了“345+N”现代学徒制,即多元化的实践主体(本地学生、新疆学生和云贵学生)、跨界合作(跨企业、跨专业和跨岗位),并实施政校企三方共同参与的育人机制,认知—模仿—操作—熟练四段式培养。具体成效如下:
学生专业技能提升:通过现代学徒制,学生在企业轮岗训练后接受考核,优秀的学生将被重点培养并留在企业工作。
就业率提高:2020年,学校注册学徒人数达20人,参与班级34个,合作企业41家,涉及多个专业领域。通过现代学徒制,学生专业技能明显提升,上手更快。
社会认可度高:在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激发了师生的自信和热情。
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是与吉利汽车合作的成果。该模式通过引入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融合,课程内容融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融入生产过程,构建了“贯通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成效如下:
学生适应力强:通过“双元”育人模式,学生社会适应力、岗位胜任力和工作效能较同类院校有明显优势。
企业生产助力:2023年共计381人次提供28388人次用工服务,为企业生产助力。学校还输送了70余名汽修专业人才到企业。
解决企业用工难题:该模式有效缓解了企业人才短缺问题,解决了用工等难题。
除了现代学徒制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外,其他几种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工学结合:学校与多家企业开展工学结合活动,为酒店、超市和旅游景区排忧解难。
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共同开展技术创新与推广、合作开发教材,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承担相关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指导。
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独立完成任务,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通过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现代学徒制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率。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在“四化”德育模式和“456核心素养体系”方面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估如下:
模式概述
学校推行“四化”德育模式,即“亲情化、规范化、个性化、社会化”,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这一模式基于职业教育特色,强调德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亲情化教育:通过寝室德育导师制,教师与学生建立类似家庭的亲密关系,通过“五个一”活动(如每日一问候、每周一谈心、每月一活动)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理解。
规范化教育:通过“三生三养”(学习、生活、生存)和“三七”管理(7S管理法,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特长,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社会化教育:通过道德实践周、志愿者活动、艺术团等载体,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效果评估
德育成效显著:通过“四化”德育模式的实施,学校在师生关系、学生行为规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寝室德育导师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归属感和纪律性,而“三七”管理则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德育品牌建设:学校通过“道德实践周”等活动,将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成长,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德育品牌。
体系概述
学校构建了“456核心素养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忠诚、敬业、合作、精技、感恩、担当等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
具体实施方式
课程与活动结合:学校通过课程、队伍、文化、基地、素质、评价六大平台,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和活动中,例如开设职业习惯培养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主题教育等。
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三查四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主任评、学校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
全员参与:学校建立了“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即全员协同、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保德育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效果评估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456核心素养体系”的实施,学生在忠诚、敬业、合作等核心素养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同时学校在升学率、就业率等方面表现优异,连续多年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社会认可度高:学校通过“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和德育品牌建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成为浙江省中职名校的标杆。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通过“四化”德育模式和“456核心素养体系”的实施,成功构建了以德育为首、能力为本的教育体系,实现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自2003年起开始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投入与建设,逐步实现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并在教学管理、师生服务、校园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详细描述该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投入、成果及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学校投入近70万元用于建设数字高清监控系统,以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学校还投入了395万元用于升级服务器、无线网络、教室一体机及校园监控系统等。这些投入为学校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信息化平台建设
学校建设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在线完成学生注册、选课、缴费等功能,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学校还建设了多媒体教室、DVD播放教室和多媒体演示教室,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
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重点建设了数控、电气、汽修等主干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开发了多门网络课程,如1门网络课程在全国智慧职教平台上线,2门省级名师金课和多门省级同步课程。学校还建立了之江汇教育广场名师工作室,拥有5000多个微课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提升教学质量
数字化校园建设显著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数字化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学校还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企业资源的整合。
促进师生发展
学校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教师提供了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学校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增强校园管理效率
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使得学校管理更加高效,如通过在线系统完成学生注册、选课等功能,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繁琐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数字化安全监控系统,提升了校园安全管理水平。
推动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提升了教学管理,还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学校通过数字化平台,加强了家校沟通,增强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效应。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通过持续的投入和建设,逐步实现了从传统校园向数字化校园的转型。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开发、管理平台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还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了校园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在国际化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中德合作班的运行机制和学生受益情况方面表现突出。
中德合作班的设立与运行机制
长兴职教中心学校依托浙江中德(长兴)国际产业合作园,与德国BBZ职业培训中心签订全面合作办学协议,引入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教模式。该模式结合理论与实践,学生在学习期间即可获得德国IHK企业证书、我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
中德合作班的课程内容涵盖数控应用技术、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和电子应用技术等专业,首批开设了10个班,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已基本完成。
学校还与德马吉森精机培训学院、中德产业园签订了中德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进一步深化合作。
师资与实训设施
学校引进了德国机电行业企业培训标准,借鉴德国培训课程和课程模式,构建基于机电岗位技术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
学校建立了设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
学生受益情况
中德合作班的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还有机会到德国进行实习和进修。
通过与德国企业的合作,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星电子等知名企业对长兴职教中心学校的毕业生表现出浓厚兴趣,并计划在当地投资建设工厂。
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如赴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研修生达300多人,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其他国际合作项目
学校与韩国牧园大学探讨了合作招收国际班的可能性,并计划开展可行性研究。
学校还与韩国松源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办学。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通过与德国及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机构合作,成功引入了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完善的实训设施和师资队伍。中德合作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国际竞争力,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文章标题: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职教中心的新模式
本文地址:http://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360.html +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