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浙里择校网,遇见美好未来
  • 今天是: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的新高度

作者:admin时间:2025-04-05 14:27:41

摘要: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通过多项创新举措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新高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通过多项创新举措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新高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开展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可通过"3+4"模式直接衔接本科阶段学习,构建了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立交桥"。学校设有10个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形成覆盖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等九大领域的18个专业群,其中机电技术应用、大汽配等五大特色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需求。

二、产教融合深度创新

校企混改模式:通过混合所有制建设汽车产业学院,实现校企共同管理、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形成"中职-高校-企业"长学制培养链。

实训平台升级:拥有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和100多个配套实训室,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开发《3D打印技术实例教程》等新型态教材,校企共建活页式、信息化教材12种。

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温岭职业技术学校协同打造机电专业群,实施"四元协同、三全三岗"培养模式,毕业生技能中级证书获取率超90%,就业率连续两年达98%。

三、文化传承与专业融合

以"和合非遗"品牌为核心,整合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等专业资源,开展漆艺、传统手工艺等非遗传承项目。通过建设非遗研学基地、开发《漆艺》校本教材,将天台山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形成"教学有质有量、专业有声有色"的特色。

四、数字化与教学改革

构建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全覆盖。2022年新增信息化教材4种、融媒体教学资源库8个,图书资源扩容1000余册,并通过"1+X"证书制度推进课程体系重构。

五、服务地方发展

乡村振兴贡献:实施"稻香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打造"台九鲜"农产品品牌,近两年培训涉农人员超2000人次。

社会服务能力: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平台,年均开展社会培训1.2万人次,技能鉴定通过率达95%。

六、办学成效与荣誉

学校先后获评浙江省中职名校国家级节约型公共示范单位等2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2022年毕业生升学率60%、就业率98%,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校园占地324亩,拥有5300余名在校生,形成"政企校多元参与、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化职教格局。

这些举措使学校成为温台职教高地建设的标杆,2021年以来8个案例入选台州市共同富裕实践典型,真正实现了"职教一人,富裕一家"的社会效应。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的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计划的具体内容和成效如何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的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计划,旨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该计划具体包括工艺美术和艺术与科技(传统手工艺)两个专业方向,学制为七年,其中中职阶段三年,本科阶段四年。

具体内容

培养模式

七年一体化教育:学生在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后,通过考试进入浙江外国语学院继续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这种模式被称为“3+4”模式,即三年中职寄年本科。

课程体系设计:两校共同设计了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在内的完整课程体系。在工艺美术专业中,学生需掌握素描、色彩、图案设计等基本技能,并熟练使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如Photoshop、AutoCAD等。

师资协同:两校通过校际研训、共建人才培养标准、共构课程体系等方式,实现师资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招生对象

该计划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通过台州市中考统一招生考试择优录取。

目标定位

中职阶段: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工艺美术造型和设计能力,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

本科阶段: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端艺术设计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成效

就业率高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这表明该计划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校还开发了校本教材,建立了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技能竞赛与社会认可

学生在各级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显示出学校在技能培养方面的成效显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进一步证明了该计划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教育质量提升

通过七年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够系统化地接受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训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的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计划,通过七年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实现了从中职到本科的无缝衔接。该计划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还显著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有哪些具体实践和成果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多项具体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实践和成果:

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

学校与浙江万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申报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电工专业‘双元四驱三显’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项目,该项目入选台州市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五个一批”名单。通过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育人责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注重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的新高度

学校还与多家企业合作开设了多个现代学徒制班和订单班,目前在校学生达689人。这些合作项目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还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有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81.22%。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师培训,2022年培训效果显著,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非遗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学校以天台山“和合文化”为依托,创建“和合德育”品牌,强化学生的“四立四知”意识。学校将非遗传承融入专业教学,建设课程教学资源,聚焦非遗项目如漆艺、蜡染、剪纸、漆画等,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学徒制试点,设立多个国家或地区、省级实训基地,拓宽校企合作渠道。通过这些措施,学校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技艺,还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探索生产性教学模式,从汽修专业教学的实际问题入手,进行了“四元协同、三全三岗、1+X 产学融合”适岗人才培养实践。这种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适应岗位的能力。

学校还注重模块化教学,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技能竞赛与就业质量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建立了“三维”评价体系,涵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产教融合联盟

学校参与了浙东南“大车配”产教融合联盟,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这一联盟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非遗文化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如何通过非遗传承项目促进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非遗传承项目促进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非遗项目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学校以天台山“和合文化”为依托,创建了“和合德育”品牌,强化学生“四立四知四意识”,并将其融入专业教育中。学校将非遗项目如漆艺、蜡染、剪纸、舞狮等融入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开发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了专业技能与职业资格的无缝衔接。学校还结合本土非遗技艺,如干漆夹苎、扎染、剪纸等,将这些技艺融入工艺美术、服装工艺与设计等专业,推动专技融通,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学校建立了非遗实训课程体系,开发了13本非遗校本教材,涵盖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学校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将非遗技艺、形式、价值、技艺等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层次性和有效性。学校还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推动非遗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非遗社团与活动体系的建设

学校成立了漆艺、印染、剪纸、舞狮等非遗社团,定期举办非遗“匠梦讲坛”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和交流,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活动,学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还培养了非遗传承人才。

非遗研学基地的建设与推广

学校在石梁镇、张思村等地设立了非遗研学基地,开展非遗相关的社会培训、专题展览、文化体验等活动,推动非遗文化走进中小学、社区、乡村文化礼堂,形成“基地+学校、社区、三地”共赢的局面。学校还通过“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等多种模式,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

学校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推动非遗技艺的市场化应用,同时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实践平台,促进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提升

学校通过举办非遗研学旅行、讲座、展览等活动,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推动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学校在张思村和塔后村等地设立了非遗体验中心,开展非遗文化的社会培训和推广,进一步提升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数字化教学改革具体包括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数字化教学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效果显著: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通过建设万兆主干校园有线网络和千兆网络出口,实现了校园无线全覆盖,确保信息传输的高速稳定。这一措施为课程改革与教学诊改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智慧平台与教室建设

学校建设了智慧平台、智慧教室、智题库及网上阅卷系统、智慧班牌、学生核心素养评价系统等,为教学提供智能化支持。这些平台和设备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学习环境。

数字化资源与管理

学校通过自建、引入、共享等方式,丰富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了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提高了办公效率,并推动了中职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融媒体教材及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加强了信息化教学。学校还推行“师一体、培养一体、实习培训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学模式创新

学校推行“理虚一体化”教学、情景教学、模块教学等模式,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项目化中重构、教学场景交互设计、育人主体跨界协作、信息技术有效支撑、多元评价综合运用等方向开展创新改革。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成长的路径。

数字赋能与教师培训

学校加快构建“数字课堂”,加强信息化教学,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融合。对教师的PPT、微视频、微课网络课程建设技能和方法进行了专项培训和辅导,提升了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

学校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和提升全民职业素养,通过推进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平台建设,提高了培训管理效率。2022年,学校共开展了各类社会培训9615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

劳动教育数字化

学校通过“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劳动课堂应用场景建设,解决了学校劳动教育场地不足、教师紧缺、作业布置和评价形式反馈化等问题。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了劳动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的有效监管。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贡献有哪些实例

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多方面的具体贡献,以下是一些实例: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学校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开设了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传统手工艺)专业,采用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并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校还与多家地方支柱上市企业建立产业学院,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共同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技能竞赛与就业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毕业生技能中级证书获取率高于90%,学生就业率在98%以上,基本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富裕一家”的目标。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为地方经济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学校通过“稻香”计划,扶助平桥产稻大户,打造台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台九鲜”,培训大量新型的现代化职业农民,助力乡土资源产业化、品牌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学校还通过“和合非遗”项目,将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文化走进中小学、社区、乡村文化礼堂,提升文化生产力。

信息化管理与社会服务

学校推进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平台建设,提高培训管理效率,开展了无纸化报名、考试、发证等工作,并组织了针对水库移民的急救、健康养生、防诈骗等培训,以及创业、校园卫生技术人员、驾驶员等各类各级培训。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全民职业素养,也为地方经济转型提供了支持。

非遗传承与文化推广

学校依托天台山“和合文化”,创建“和合”德育品牌,强化学生“四知四立”意识,成为浙江省中职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学校通过非遗项目培训、展示、表演、讲座、制作、体验等方式,提升社会影响力,并被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校。

高水平专业建设

学校拥有多个国家或地区级、省级和市级实训基地,以及多个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学校的“双元三岗”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银轮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被评为浙江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

社会贡献与荣誉

学校多次被评为省文明单位、省师德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省安创先进集体、省先进集体、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20多项省市先进,成为天台县规模最大的一所职业学校。

文章标题: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的新高度

本文地址:http://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317.html + 复制链接

快速报名登记
人气专业

快速升学通道

职业学校 公办大专高考保过班 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 本科冲刺高考班 省厅备案五年制大专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