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教改革的新动力
作者:admin时间:2025-04-05 14:25:08 次
摘要: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为推动职教发展的新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茶链教育...
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为推动职教发展的新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茶链教育”特色模式
学校以松阳支柱产业——茶产业为核心,构建“茶产业链岗位”对接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通过“三教改革”(教材、教法、教师)形成“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拓展模块”课程体系,并开发“茶+X”跨界融合课程(如茶艺与旅游、茶文化传播等)。学生每年春季参与茶企一线实习,实现“会学、会用、会创”的目标,毕业生供不应求。
学校与20余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如丽水市茶业全产业链职教培训共同体),近3年累计培训8930人次,打造“松阳茶师”“电小二”等省级培训品牌。
现代学徒制与校企协同育人
学校是“浙江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与浙江方正电机、上海大众等企业合作,采用“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培养模式。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对接。近三年,学生在国家及省级技能大赛中获18金54银129铜,就业率超95%。
选择性课程改革
推行“模块化课程”选择机制,公共基础课分为必修与限定选修模块,强化德育与职业精神教育。茶叶专业学生可选修茶艺营销、茶文化设计等课程,拓宽职业路径。
同时实施“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允许学生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成果兑换学分,增强学习灵活性。
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
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专业实训室等设施,疫情期间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库,开展“青帮老”活动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茶艺课程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制茶流程,增强教学实效。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
构建中职与高职贯通的“立交桥”,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办5个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如智能控制、数字媒体),40%以上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2022年筹建丽水农林技师学院,进一步拓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
服务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
学校精准对缴阳“智能制造新城”“我国有机茶乡”等产业,开设古建筑修缮、民宿管家等特色专业,近三年为当地输送1500名技术人才,助力茶产业年产值提升。同时开展东西部协作,接纳巴中籍学生并独立设班,助力教育共富。
支持与资金投入
松阳县出台专项政策支持职教发展,如“编内外聘、财政定补”教师招聘政策。2022年新校区(占地170亩,投资3.7亿元)投入使用,并获“品牌建设奖励”“产教融合中心项目”等专项资金评价为“优”。
德育与校园文化
以“松古茶道”德育品牌为核心,将茶文化融入德育、心理健康等环节,开展党史教育、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通过茶道礼仪课程强化职业素养,学生获省级创新创业比赛奖项。
尽管成效显著,学校仍面临师资双向流动机制待完善等问题。未来计划通过“6+1”任务体系(如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高层次产教基地),打造浙西南现代化职教标杆,为松阳“二次创业”提供人才支撑。
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产教深度融合、课程创新、政策保障等举措,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引擎,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和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学校在指导下,与县内外企业合作,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问题,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体制。学校还设立了协调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指标和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评估。学校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表扬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人员,并推广先进经验,增强全员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性。
现代学徒制与订单式培养
学校创新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如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培养。通过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服务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学校采用“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知名企业深度合作,确定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已逐步建立了一批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涵盖机电、电子、旅游、茶叶等多个专业领域。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提升综合素质。碧云天茶叶产业校企合作共同体被评为市级校企合作共同体。
专业课程与岗位需求对接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在民宿管理专业中,学生根据岗位需求分组跟随民宿管理人员进行跟班实践,由指导教师现场讲解并解决技术问题。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独立模式,实现了专业融合。
区域产业对接与特色发展
学校精准对接区域“智能制造新城”“我国有机茶乡”“全域康养胜地”三大生态产业,构建了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字技术应用等专业群。学校还与松阳县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及实训基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校企合作的社会效益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还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与企业共同申报的丽水市江南科技尚松基地学校获批首批企业学校。学校还通过电商创业团队参与直播活动推广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与订单式培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发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以及对接区域特色产业等多种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化教学设施的配备:学校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专业仪器等设施,为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硬件支持。
推广信息化教学:学校大力推广信息化教学,通过建设多媒体教室、专用计算机房和专业仪器等,丰富了教学资源,包括图书、电子图书和音视频教学资料。
线上教学与资源开发:疫情期间,学校迅速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与研究,并引导教师增加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学校还开发了线上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学科资源库建设。
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完善管理制度:学校以章程为基础,完善了包括学生、教学、后勤、安全等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校务会议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确保数字化管理的有序进行。
智慧教育的推进:松阳县整体推动智慧教育发展,学校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建设录播教室、创新实验室等,为常态化的教学应用提供了支持。学校还利用网络主题社区和特色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
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学校通过加强网络建设、开发网络课程和微课程资源,以及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师资双向流动机制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师资队伍双向流动机制不完善
尽管学校已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但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导致双向流动难以实现。
职称转换困难
双向流动过程中,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职称评定和薪酬待遇的差异成为主要障碍。如果企业人员引进到学校后需要转换职称,可能会引发双方的不满,从而阻碍流动。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当前职业学校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和实践经验,这限制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虽然“双师型”教师比例有所提高,但很多教师仅具备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人事制度壁垒
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人事制度差异,使得专业技术人才双向流动面临诸多障碍。编制限制使得学校难以吸引企业优秀人才进入教学岗位。
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相关办法
学校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促进企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项目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可以借鉴原乡上田民宿综合体校企共建的成功经验,推动更多企业资源进入职业教育领域。
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学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地建设,通过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或参与项目开发,以增强其实践教学能力。
优化职称评定机制
改革职称评定机制,确保企业人员引进到学校后能够顺利转换职称,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学校应探索灵活的薪酬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突破人事制度壁垒
推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编制限制,为双向流动创造条件。可以探索灵活用工模式,允许企业人员以兼职形式参与职业教育教学。
加强教师管理与培训体系
学校应完善教师管理、培养和培训体系,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人员编制,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茶链教育”模式,深度整合职业教育与地方茶产业链,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和茶产业的发展。这一模式从多个方面入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构建“茶链教育”专业群,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学校围绕茶产业链上下游岗位需求,将各专业与茶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茶+X”跨界融合课程体系。机械电子专业的学生学习茶机研发与维修技术,财会营销专业的学生学习茶电商运营,旅游专业的学生参与茶旅产品开发等。这种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他们对茶产业的全面认识和实践能力。
实施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
学校与多家茶企和相关企业建立现代学徒制合作关系,如丽水农科院茶科所、上河茶机厂等,通过工学交替模式让学生在一线企业学习技能,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三进”教育(进茶园、进车间、进市场),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开发特色课程,满足茶产业链多样化需求
学校开设了涵盖茶文化、茶艺、茶旅、茶电商等多方面的选修课程,并结合实际需求编写教材,如《机电器材维修》《茶机设备组装与调试》等。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为茶产业链提供了多样化的人才支持。
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茶产业链升级
学校通过“茶链教育”模式培养具备“专业+茶相关产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电子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传统技能,还能从事茶叶机械研发和维护工作;旅游专业的学生则能从事茶旅产品的设计与推广。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茶产业链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推动学生创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通过成立学生法人公司、提供创业贷款、扶持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澜茶坊”学生法人公司和“淘宝手工制茶团队”等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还为当地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承非遗技艺,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
学校在教学中注重非遗技艺的传承,如松阳银猴茶艺的保护与推广。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增强了地方文化的影响力。
创新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通过全员德育体系、实训产品商品化模式等创新育人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市场化运营评价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创业团队,并通过实训产品的市场检验获得报酬。
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茶链教育”模式,将职业教育与地方茶产业链紧密结合,培养了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文化的新型茶农和技术人才。
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学校将继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开展“双证融通”和“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拓展培养深度。
学校将加强德育和职业精神教育,确保专业理论教学和核心技能培养。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学校将紧密对缴阳三大生态产业,构建两个专业群,积极打造振兴乡村发展的人才培育高地。
通过产教融合,与多家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校区投入使用
学校新校区占地170亩,总投资3.7亿元,拥有75个教室,可容纳3000名在校生。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新校区的建设标志着学校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出了重要一步,学校将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学校致力于培养有素质、有技能的高、中层次人才,为松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学校将继续完善“成长导师制”、“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政策支持与社会认可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编制发展规划,通过重点项目建设等方式,提升师生幸福感和毕业生社会认可度。
学校已获得多项荣誉,如浙江省中职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单位、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等。
未来目标
学校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年度职业教育培训规模达到3000人次,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全覆盖,村(社区)老年学校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学校将继续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文章标题: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教改革的新动力
本文地址:http://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308.html +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