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建设教育的新方向
作者:admin时间:2025-04-05 14:23:43 次
摘要: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在建设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新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智能建造与信息化技术学校紧跟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率先布...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在建设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新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智能建造与信息化技术
学校紧跟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率先布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教学,成为全省最早介入该技术的中职学校。建筑表现专业将BIM技术融入核心课程,学生在全国大赛中屡获佳绩,并可通过“1+X”建筑信息模型考证提升就业竞争力。各专业普遍培养学生对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能力,适应行业工业化转型。
新兴专业拓展
新增建筑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维、智慧城管等方向,对接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培养楼宇智能化系统(如安防、消防联动等)的运维人才,并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提供升学通道。
现代学徒制与产教融合
学校在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装饰等专业推行“五年一贯制”现代学徒制,通过“师傅带徒弟”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工程全流程。理论教学由校内教师负责,实践环节引入企业专家指导,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3+2”高职班,升学率连续三年达100%。
实训基地与技能竞赛
学校拥有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包括48个实训工地和BIM实训中心,按照世界技能大赛标准训练学生,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建筑智能化劳动实践基地被评为省级职业体验基地,为初中生提供职业启蒙教育。
订单培养与定向输送
学校与杭州湾建筑集团、杰立建设、南鸿装饰等知名企业建立订单培养模式,合作内容包括共建实训车间、公共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共同体,定向输送施工员、质量员等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9%以上,专业对口率达70.83%,就业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联盟共建与资源共享
作为杭州市建设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学校与50余家建筑企业、高校及行业协会合作,推动资源整合与协同育人。联盟通过科研合作、职业培训(如“七大员”培训)等方式,服务行业转型升级。
国际交流项目
学校成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开展中德“双元制”人才培养、丝路工匠学院等项目,开发国际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全球化视野。
终身教育平台
依托杭州市“双高”建设校资源,学校参与构建技能社会,面向建筑行业开展继续教育和产业工人培训,年培训规模近万人次。
产学研融合
与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合作,推动学生参与前沿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实验室支持学生开展研发与创业实践,成果包括竞赛奖项和专利申请。
专业群建设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作为省级高水平专业,联动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等专业形成特色群,覆盖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全链条。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通过“专业升级+产教融合+国际化+技术创新”的多维路径,构建了适应建筑行业智能化、工业化转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引擎。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在BIM技术教学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效如下:
课程设置与推广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将BIM技术作为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学校开设了兴趣提高班,提供专业指导,并引进BIM软件,加快实训中心建设,聘请专家培训教师,使教师队伍中已有部分达到中级专业水平。
学校是浙江省首家引入BIM软件的中职学校,通过推广BIM技术,学校在BIM技术的普及程度上甚至超过了部分高职院校。
实训与实践
学校建立了BIM协同工程中心,配备VR实训系统、3D立体桌面、3D打印机等设备,满足基础建模需求。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BIM技能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指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BIM技能竞赛中获得两枚金牌。
证书与认证
学校是浙江省唯一批准试点“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中职学校,并成为该证书考点。自2020年11月起,学校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了100%的通过率。
通过“1+X”证书制度,学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企合作与就业
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成立BIM社团,开展BIM提升小课堂、竞赛训练、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参与智慧医疗BIM+、智慧城市数据平台、智慧电梯系统BIM+等项目。
学校与多家知名建筑企业开展实习就业与工学交替方面的合作,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施工员、项目经理助理等岗位,符合条件者还可报考工程师职称或建造师资格证书。
教育模式创新
学校积极推进“1+1+1”中高职一体现代学徒制,与多所高职院校合作,实施联合招生,形成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体系,突破现代学徒制三年制瓶颈,增加学历配套。
学校还开设了建筑装饰技术、建筑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维和建筑表现等专业,毕业生可报考相关高校或攻读研究生。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培养模式,旨在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具体实施方式和成功案例如下:
订单培养模式的实施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订单培养模式,包括杭州湾建筑集团、杰立建设公司和南鸿装饰公司等。这些企业深度参与了学校的教学过程,从专业课程设置到学生实习安排,均体现了校企合作的紧密联系。学校依托杭州人民职业教育集团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探索现代学徒制,构建“三师一体”教学模式,即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和专业导师共同参与学生培养,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和职业技能。
成功案例分析
杭州湾建筑集团合作:学校与杭州湾建筑集团合作,通过订单班形式,定向培养建筑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导师的指导,同时参与企业项目实践,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了“学以致用”。
杰立建设公司合作:杰立建设公司与学校合作,通过订单班培养机电、数控等专业人才。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杰立公司安排实习和就业,企业还定期派遣专家进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南鸿装饰公司合作:南鸿装饰公司通过订单班培养装饰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导师的指导,同时参与企业项目实践,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确保了学生就业的高匹配度。
订单培养模式的优势
针对性强:订单培养模式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训资源和真实场景,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企业也能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就业保障:订单班模式下,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工作,避免了“毕业即失业”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保障。
其他成功案例
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学校与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通过订单班培养机电、数控等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由企业安排就业,并设立“诺贝尔”奖学金,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西奥电梯有限公司:通过“1+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实训基地实践,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了“所学即所用”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有多个项目,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中德“双元制”人才培养项目:与德国博世汽车服务(苏州)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中德“双元制”试点项目,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
国际合作项目
与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自由美术学院等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跨境师生交流平台。
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合作开设形象设计专业,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合作开设飞机维修中英班。
国际交流活动
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如2021年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大会上展示了国际教育的深度思考和前沿成果。
举办国际教育论坛、研讨会和展览活动,促进中外职业教育与合作交流。
国际友好学校关系
与多个国家或地区和地区的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如与芬兰奥卢职业教育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校际交流。
国际办学合作机构
与德国技术监督机构莱茵TüV合作,开展中新动漫设计、中意服装与工艺设计合作办学项目。
国际技能竞赛和文化交流
学生参与国际技能竞赛和文化交流活动,如2024年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创新大赛。
举办中意美食新丝路烹饪教育联盟活动,共建“烹饪教学资源库”。
参与这些国际交流项目的工作坊和活动的学生普遍反馈积极。例如: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心能力提升”项目中分享了经验,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课程内容,得到了积极评价。
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参与国际技能竞赛和跨国服务项目,展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魅力,提升了个人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
杭州市交通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参与迪拜学校教师支援项目,为海外华人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体现了学生的国际责任感。
总体来看,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还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教育质量。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实训平台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建立教学实训车间、公共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共同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还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和企业需求,从而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定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
学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定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学校与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共同与120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100多个“产教融合”基地,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渠道。
推动课程改革,引入现代技术
学校积极引入现代新兴技术,如3D打印、无人机、VR/AR技术、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丰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这些课程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
实施双师型教学,强化师资力量
学校推行“双师型”教学模式,即教师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行业实践经验。这种模式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贴近实际工作的指导。
开展订单式培训和现代学徒制
学校与行业协会和建筑业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和现代学徒制,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积累工作经验。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创新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
建立职业教育联盟,促进资源共享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参与了杭州市建设职业教育联盟的创建,并与多家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协作。这种联盟机制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和就业机会。
注重国际化合作,拓宽就业视野
学校还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例如浙江建设技师学院与德国博世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中德“双元制”人才培养项目。这种国际化合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还为其未来在全球就业市场中竞争提供了优势。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从课程设置、实训平台建设、师资力量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在科研与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如下:
专利数量:截至2020年,杭州市共有4所中职学校被列为全省中职学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项目单位,其中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的专利数量达到254项。
科研项目:学校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和实施,例如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纵向课题申报中,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多次获得立项支持。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人次超过9600次,这表明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竞赛成绩:在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大赛(学生职业素养类)中,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获得8金5银16铜的好成绩;在全国中华职教社“双创”大赛中,学校也取得了1金1铜的成绩。
创新平台:学校通过“青鸿”创新创业园区和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推动学生参与前沿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智创小镇与创新创业实验室:学校建立了智创小镇和创新创业实验室两大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店铺和创新研发服务,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业项目中。
专业融合:学校采用“专业+双创”的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文明风采评选:学校积极参与文明风采评选活动,并推荐作品参加全国文明风采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艺术节表现:在2019年杭州市中小学艺术节中,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获得一等奖5项,体现了学生在艺术领域的优秀表现。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在科研与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专利数量、竞赛成绩和学生参与度方面表现突出。学校通过建立创新平台、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各类竞赛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
文章标题: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建设教育的新方向
本文地址:http://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303.html +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