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嵊州职教发展新动力
作者:admin时间:2025-03-31 23:52:04 次
摘要: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近年来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发展新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赋能与数字化转型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数智赋能 专业提升”理...
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近年来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发展新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赋能与数字化转型
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数智赋能 专业提升”理念,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浙江省数字教育试点标杆校,顺利完成了省信息化标杆校的建设任务。这一举措得到了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的高度评价,标志着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例如与浙江昂立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开设了智能网联汽车实训室等专业设施,推动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师资队伍与教学改革
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三教改革”(教师、教学、教材改革)和“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通过邀请专家指导、与高校合作等方式,教师们在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专业建设与课程创新
学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如开设服装设计、电子信息、汽车维修等专业,同时注重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如项目式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技能竞赛与荣誉收获
学校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例如汽修专业教学团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刷新了嵊州市中职教育的历史最好成绩,这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声誉,也展示了学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的实力。社会服务与教育公平
学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东西部教育支援工作,开展结对帮扶任务,为教育公平贡献力量。学校还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嵊州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如“十四五”规划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产教融合模式,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技术赋能、产教融合、师资建设、课程改革、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力。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用了多种具体的数字技术,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些技术包括:
智慧校园建设:学校构建了智慧校园管理体系,通过更新设备、升级网络、建设学习终端教室等措施,实现了学校运转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如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实现了公文流转、请假等功能,促进了教学、管理、教研发展和师生家校沟通。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学校开展了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通过校本研修与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教师们学习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软件,开发了融合微课程、精品课件和跨界融合教学案例。
人工智能与混合现实技术:学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还引入了混合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和3D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掌握速度。
多媒体设备与信息化教室:学校普及了多媒体投影设备并接入校园网络,建立了教师信息化制作室,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
智慧教育平台:学校利用云计算技术支撑教育资源的建设,依托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微课程、网络课程和教育资源的建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学校开发了多种融合性微课程、精品课件和跨界融合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智慧课堂与移动学习: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全校覆盖,师生进出校园刷脸功能,推广了电子书借阅机等,推动了移动学习和智慧课堂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学校通过高速有线和无线网络、智能终端设备等,构建了信息化教学支撑体系,实现了教学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学校利用大数据平台,采集并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决策支持,从而实现教学的动态管理和优化。
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与企业合作的具体模式涵盖了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三位一体”专业细分化校企合作模式
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实施了以“标准研发、专业竞赛、课程开发”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专业细分化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确保人才培养标准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同时使企业能够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源头,满足其人才需求。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还助力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并探索了地方特色产业与中职专业细分化校企合作的新路径。产教融合一体化教学体系
学校围绕汽车应用与维修等高水平专业,构建了产教融合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模式。通过将日常教学教研工作转化为教学实践成果,学校与产业体系紧密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教融合型育人机制。这种模式为培养本地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现有86家实习就业基地和26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覆盖了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这些基地与雅戈尔、浙江迪贝电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办学关系,并新增了6个企业冠名班。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实训机会。“双制互援”和“工学一体”模式
在2024年11月召开的校企合作交流洽谈会上,嵊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出了“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合作思路。这种模式强调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受益,旨在让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即上岗并胜任岗位需求。还提出了“助力成长、反哺嵊州”和“深化融合,协同育人”的改革理念。产学研协同创新
学校通过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将高校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科技力量。订单式培养和技能竞赛
学校与企业联合招收学员,采用双导师制、工学结合模式,引进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设备,甚至在企业建立分校区开展订单式生产、学徒制培养等。学校鼓励开展技能竞赛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以此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
学校通过大师工作室项目制运作,由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管理,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这种模式为中职学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依托自身特色专业(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推动嵊州市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贴牌加工、代工生产等方式打造自主品牌,并拓展营销渠道,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具体开展了以下活动:
校园游园会
嵊州市职教中心于5月31日举办了以“文化传承润生心,传统非遗绽芳华”为主题的校园游园会。活动通过“闯关+打卡”的形式,设置了多个文化体验项目,包括木雕、飞花令、算术、投壶、踢毽子、包福、清廉打卡、汉服体验和短视频体验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木雕体验区展示了木雕专业的精湛技艺,飞花令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投壶游戏则锻炼了学生的专注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戏服制作专题讲座
2024年10月16日,学校举办了戏服制作专题讲座,邀请了嵊州越剧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华英女士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讲解戏曲服装制作的工艺流程。讲座内容包括面料选择、刺绣工艺、裁剪和缝制技巧等,学生还亲自体验了戏服的穿戴和制作,深刻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非遗技艺培训
学校开设了竹编技艺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专业的一部分,旨在传承和普及竹编技艺。竹编新人培训班每周按选修课方式开展,由竹编艺人定时到校上课,学生学习竹编原材料加工、生活用品竹编编制以及竹编工艺基本方法等。学校还举办了竹编培训班,邀请了多位大师授课,进一步推广本地竹编文化。非遗文化传承与教育
学校长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学,聘请专职教师和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开设了竹编技艺、陶艺制作、戏服制作等非遗兴趣小组,培养非遗项目后继人才。学校还建立了嵊州民间工艺馆,向社会开放并普及非遗知识,同时编写乡土课程和教材,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支持。“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学校通过“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开设《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公共选修课,将非遗文化内容融入课程设计,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文化自信。非遗文化展示与推广
学校还通过非遗文化展示活动,如非遗作品展示、非遗技艺展演等,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组织了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将传统工艺如竹编、木雕、陶艺等融入学生的学习和体验中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技能。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和成效:
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
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邀请企业老总和资深员工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到对口企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不同职业角色,拓展专业发展。学校与浙江昂立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学校还开展了新型现代学徒制,共有90名学生成为学徒,其中63名与嵊州市长运集团合作。专业认知教育与见习: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对行业的了解,并通过下发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工作后的表现。结果雇主、企业管理和学生对发展前景的满意度较高。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还为他们提供了实际工作经验,提升了就业竞争力。职业生涯指导:
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通过理论、实践和心理辅导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这种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成功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学校建立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实训设备,植入企业课程,企业教师精准进入课堂,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对应企业就业。这种“五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场环境,还确保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契合。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创新:
学校根据新版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种以新标准为引领的教学改革,确保了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挂职锻炼,提升教师技能水平,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和技术革新研发。这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增强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贴近实际的教育。荣誉与认可:
学校的“中职专业实训‘产教融合一体化’有效教学体系的架构与实践”案例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案例。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学校产教融合工作的肯定,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高职一体化合作:
学校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就中高职一体化合作进行交流座谈,达成协同育人共识和一体化培养思路。这种合作有助于实现中高职资源融合,深化产教融合,为嵊州经济提供高技术技能人才支持。通过以上措施,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还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学校通过“三教改革”(即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重点培养四支教师队伍,包括中层行政、班主任、名优教师和年轻教师,通过学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营造教师共同研究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内功和能力。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别的培训,如省级、市级、县级和校级培训,同时开展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并举办教学技能竞赛和教学开放周活动,以促进教师业务学习的常态化。名师培养与梯队建设
学校制定了“名师、名班主任、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四级梯队培养体系,通过与高校合作、邀请省内外专家指导、参加相关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压担子、引路子、奖励绩效”等措施,激励教师成长,改善师资薄弱局面。目前,学校已建立了8个校级名师工作室,85%的教师达到双师型标准,培养了30名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长支持
学校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专题会议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明确职业目标,提升综合素质。在2024年9月14日召开的青年教师会议上,学校领导强调了青年教师在教学创新、科研工作和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鼓励青年教师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
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质量,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教师继续教育与学习平台
学校制定了校本研训工作方案,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签证率和合格率达到100%。利用浙师大师资共同发展平台,邀请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如邀请绍兴市教研室教研员戴智敏老师进行教学能力比赛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激励机制
学校通过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绩效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挂钩,确保教师的努力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奖励,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党建引领与文化传承
学校以“锋领剡育”党建品牌为引领,依托“青蓝工程”和“13510培养工程”,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文章标题: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嵊州职教发展新动力
本文地址:http://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871/1257.html +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