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东阳职教发展新动力
作者:admin时间:2025-03-31 23:37:37 次
摘要: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简称“东阳职教中心”)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政策支持,成为推动东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简称“东阳职教中心”)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政策支持,成为推动东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东阳职教中心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通过深化“现代学徒制”、“校中企”、“企中校”等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与万科集团合作建立了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并开展“下企见习”,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提升职业能力。学校还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让企业在校园内设立研发中心、大师工作室等,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
东阳职教中心注重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形成了以建筑、机电、汽修等为特色的省级示范专业群,并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学校还推行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根据企业生产实际设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三,东阳职教中心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和多渠道升学路径。学校与国外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升学和就业的机会,同时开设传统中职高考、高职一体化办学等多种升学途径,确保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第四,学校在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不断投入和优化。近年来,学校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训设备升级,打造现代化职业教育高地。学校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第五,东阳职教中心还通过社会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三年来,学校为社会培训各级工种达3万人次,并承办了多项职业技能竞赛,推动高技能职业队伍建设。
第六,学校注重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还通过党建引领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东阳职教中心通过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师资优化、国际化办学以及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努力,已成为东阳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力。这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吸引力,也为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与万科集团的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引企入校”和“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模式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共建产业化工人培训基地
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与万科集团合作,共同建设了“上海万科产业化工人培训基地”,这是国内首家建立在职业院校内的功能完善、理实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该基地由东阳职教中心与万科集团下属的上海帆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孵化而成,旨在培养新型建筑技术人才,为东阳职教中心建筑专业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平台和就业空间。“引企入校”模式
合作模式中,万科集团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通过实际项目和企业导师参与教学,推动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实践操作转变。学生在校园内的实践创业园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并执行企业制度,接受企业考核,从而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促进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现代学徒制与技能培养
合作中强调了“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即学校与企业深度整合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跟岗实习,学习新技术和新工艺,同时企业导师也会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考核。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东阳职教中心通过“引企入校”和“企业主导”的方式,深化产教融合。建筑专业依托万科集团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创建了可拆卸的实体单层施工样板楼模型,既满足了理论教学需求,又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学校还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技能竞赛和校企论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区域优势与战略契合
东阳职教中心选择与万科集团合作,也是基于双方在地理位置和发展方向上的契合。万科集团在东阳有多个建设项目,而东阳职教中心的建筑专业在省内享有较高声誉。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专业人才,也为东阳职教中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确保其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体措施如下:
校企合作与企业资源引入
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将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引入教学中。学校吸纳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核心课程老师和实训项目导师,将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直接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训环节,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校还通过调研企业岗位需求,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岗位需要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设计与灵活调整
学校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基础工种模块和综合岗位模块等,每个模块包含若干门课程,并针对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这种模块化设计不仅便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逐步掌握技能,还能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进度灵活调整课程安排。产教融合与工作过程系统化
学校推行“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将企业的“真项目”分解为多个“多任务”,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模块。这种模式强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使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学校还创新性地提出了“项目倒逼驱动”的实训教学理论,通过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和多维学习方式,匹配模块化技能“套餐”,进一步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虚拟仿真实训与技术平台支持
学校构建了层次化、模块化的虚拟仿真实训体系,涵盖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等多个层面。这种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不仅能够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还能有效解决学校设备条件不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动态调整与持续优化
学校注重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特点不断优化实训课程体系。通过调研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课程体系始终符合市场需求。学校还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培训会,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实践性与创新性结合
学校强调实训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学校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性培养的同时发展专长性技能,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开展了多项具体的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学生培养、师资交流、课程开发以及境外办学等多个领域。
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东阳市职教中心学校与国外多所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学校与韩国汉阳大学签订了协议,开展学前教育与建筑装饰专业的合作,实行“国内培训2年,国外培训2年,最后实习1年”的模式,学生最终可获得全日制本科文凭。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出国留学和就业的新渠道。学校还与泰国格乐大学合作,共同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斯卡沃罗德师范大学、哈尔科夫建筑设计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意向,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合作的范围。学校通过“中刚丝路学院”的建设,输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标准,服务于东阳市国际产能合作,满足刚果(布)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
学校实施了“学生国际化素养养成工程”,通过开设双语课程、国际商务交流课程以及跨境电商等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学校开设了首个“雕刻艺术设计班”,招收了21名刚果(布)留学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境外办学与文化交流
学校积极推进境外办学项目,如在刚果(布)建立鲁班工坊,为当地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技艺的传播。学校还开展了“汉语桥品鉴中国建筑文化之旅”项目,与马里共和国的133名学员进行线上交流,增进非洲学员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推进国际化办学。学校与浙江西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通升本国际“直通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学校还通过“引企入校”工程,邀请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国际师资引进与交流
学校注重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聘请境外专家教授,并派遣骨干教师赴境外知名大学研修或开展合作项目。学校引入了澳大利亚TAFE职业资格考评及证书标准,培养了一批懂外语、善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文化与教育交流活动
学校通过举办国际交流活动,如“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搭建了师生对外交流和服务的窗口。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通过与多国高校的合作、境外办学、国际化课程开发以及国际师资引进等多方面的努力,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以下是具体措施和成效:
校企合作与订单式培养:
东阳职教中心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如浙江东峰制冷有限公司和浙江联宜电机有限公司。学校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提前介入学生培养过程,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课程和实训内容,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还增强了企业的满意度。工学交替与“校中厂”模式:
学校引入了“校中厂”的育人模式,构建了“工学交替、教训融合”的教学体系。通过引入企业实训设备和课程,教师精准进入课堂,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了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学校与木雕小镇共建了实训基地,引进非遗大师和企业,形成了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新形态。这种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还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现代学徒制与多元合作:
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成立了木作堂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并实施“企中校”合作模式。通过工学一体、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从“点对点”扩展到“点和面”的结合,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国际交流与文化育人:
学校注重国际交流,与乌克兰哈尔科夫建筑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中国预科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通过党建引领和文化育人,提炼出“匠者善工”的文化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高职一体化培养:
学校与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实施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项目,已连续毕业四届学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能竞赛与证书考试:
学校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中表现突出,建筑工程识图和建筑信息模型BIM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前列。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企业支持与社会服务:
在特殊时期,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支援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展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他们具备良好的技术能力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具体如下:
创新教师招聘与培养机制
学校通过创新教师招聘、培训和考核办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建立了激励机制,对行业企业中的一流人才和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岗特聘、特岗优酬政策,保障兼职教师的待遇。还通过、学校、企业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兼职教师的待遇。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将青年教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全方位、进阶式培养。依托特级教师工作室创建“匠心教师工作室”和“党员教师工作室”,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平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注重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已有高级教师110多名,技师以上专业教师90多名。这表明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
学校通过职业学校企业实践制度,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促进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
学校引进和培育金牌教练式技能人才,并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营造团结互助的学术氛围
学校注重营造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学术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动力。英语老师费奇枚在比赛中获得“教坛新秀”称号,归功于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
学校与经济管理学院等机构联合实施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教育模式,通过深化教师团队建设,共同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学校通过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职业教育队伍。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包括招聘机制改革、激励政策、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双师型”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全面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
文章标题: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东阳职教发展新动力
本文地址:https://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871/1206.html +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