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戏剧学校,传统戏剧教育-特色课程与成就解读
作者:admin时间:2025-03-13 23:03:32 次
摘要:江苏戏剧学校作为江苏省内重要的戏剧教育机构,其传统戏剧教育在特色课程和成就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和突出表现。特色课程戏曲形体课程江苏戏剧学校开设了特色戏曲形体课程,旨...
江苏戏剧学校作为江苏省内重要的戏剧教育机构,其传统戏剧教育在特色课程和成就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和突出表现。
特色课程
戏曲形体课程
江苏戏剧学校开设了特色戏曲形体课程,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课程通过系统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功、身段、唱腔和念白等技能,培养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兴趣。课程还注重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修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戏曲非遗传承班
学校与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合作,举办了“江苏省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旨在培养戏曲非遗传承人。该课程不仅传授戏曲技艺,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戏曲文化的魅力。
戏曲进校园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戏曲展示、互动体验和专场演出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多专业群建设
学校设有艺术设计、音乐表演和戏曲表演三大专业群,其中戏曲表演专业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保护单位。学校还探索学徒制育人理念,深化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支持。
综合艺术课程
学校开设了京剧、昆曲、锡剧、越剧等多种戏曲课程,并结合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例如,锡剧班的学生沈金诚在央视节目中表演锡剧《沙家浜·红灯记》,展现了学校的教学成果。
成就解读
培养非遗传承人
学校致力于培养戏曲非遗接班人,锡剧班的学生沈金诚获得多项荣誉,并在央视节目中展示锡剧表演,体现了学校在戏曲教育方面的专业性和成果。
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校通过“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与地方院团合作,联合办学,为地方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多样化教学模式
学校采用“课堂教学-艺术实践-舞台展示”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和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荣誉与认可
学校多次荣获荣誉称号,如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等。学校还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社会影响力
学校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专场演出等活动,展示了教育教学成果,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还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
江苏戏剧学校通过特色课程的设置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成功地将传统戏剧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了大量戏曲人才,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还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合作,推动了戏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江苏戏剧学校戏曲形体课程的具体训练内容包括哪些
江苏戏剧学校戏曲形体课程的具体训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戏曲表演的基本功:这包括了戏曲的基本技能训练,如毯子功、腿功、把子功、身训功等。这些基本功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为后续的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
身段训练:身段训练是戏曲形体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基本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外部形体展示能力。具体包括戏曲刀、剑、枪、扇、水袖等基本展示技巧的练习。
唱腔训练:唱腔训练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系统的唱腔训练,学生可以掌握戏曲的基本唱法,增强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表现力。
念白训练:念白训练主要涉及戏曲中的语言表达技巧,通过念白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戏曲中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
舞台表现力和艺术修养: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修养,通过系统训练,帮助学生逐渐提高舞台表现力,提升戏曲表演技能和艺术修养,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戏曲形体动作的灵活度和表现力:形体动作的训练不仅限于基本功,还包括对演员腰、腿、手等部位的灵活度和表现力的提升。这些训练有助于丰富戏曲艺术的表现形象和方式。
综合技能训练:课程还包括一些综合技能的训练,如戏剧表演中的肢体表达、站位走位调度等实践部分。这些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表演能力。
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还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戏曲形体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技能,还能理解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并能够运用这些技能进行表演。
“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江苏戏剧学校的实施方式具体是怎样的
“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江苏戏剧学校的实施方式具体如下:
活动形式多样:
江苏戏剧学校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如戏曲表演、讲座、互动体验等,向学生展示传统戏曲的魅力。例如,在南京一中实验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小演员们表演了京歌《咏梅》、昆曲《游园》、锡剧《看长江》、京剧《扈家庄》、锡剧《双推磨》以及身段组合和武功表演等节目。
在溧阳市天目湖镇中心小学的活动中,师生们现场体验了戏曲集市,表演了昆曲、京剧、锡剧等经典剧目,并与当地学生互动。活动还包括了戏曲文创研学、数字戏曲体验等。
互动体验:
活动中设置了“戏曲+”体验场景,如戏曲玩偶制作、脸谱绘制等文创研学活动,以及无人机表演、数字脸谱体验等数字戏曲体验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戏曲集市,感受戏曲的魅力。
讲座环节由专业教师为音乐教师讲解戏曲知识,提升教师的戏曲专业素养和鉴赏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水袖动作和道具使用技巧。
教育与传承:
江苏戏剧学校通过面对面的表演让学生直观了解、欣赏和热爱戏曲。例如,小演员们通过表演展示了戏曲的动作、手势和唱腔,让学生们感受到戏曲文化的美好。
活动还举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育人实训基地和地方戏曲抢救性保护专业点的结对仪式,推动戏曲普及教育。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要求巡演活动由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或取得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优秀演员担纲主演。高校可根据巡演剧目信息和实际需求自主申报,实现“点单看戏”。
从2019年起,江苏省每年从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等获奖剧目中遴选5-10部优秀原创戏曲剧目,在全省高校开展公益性巡演活动,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戏曲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爱好。
长期规划与合作:
江苏戏剧学校计划未来探索艺术院团、考级机构与中小学戏曲教育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动戏曲教育的发展。
通过这些活动,江苏戏剧学校不仅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了地方戏曲文化,还为全省各中小学学生打开了一扇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的窗户,让戏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焕发活力。
江苏戏剧学校与地方院团合作的形式和成果有哪些具体案例
江苏戏剧学校与地方院团合作的形式和成果具体案例如下: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江苏戏剧学校与江苏省文旅厅、省演艺集团、溧阳市达成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三方将在教学实训、学术研究、艺术普及等方面展开合作。学校以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江苏各级文艺院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供需零距离接触。2023年,学校与江苏省柳琴剧院等院团联合招生,共招收戏曲表演专业学生64名。
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学校与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团等16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学生实习就业平台。学校选派校内优秀教师组成基本队伍,聘用省内甚至全国知名的艺术类行业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形成灵活高效的教师队伍。在“订单式”校团合作过程中,委培院团介入招生、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院团、行业共同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调研与协议签订:
2022-2023学年,江苏戏剧学校领导班子走进教学管理一线,前往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柳琴剧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杂技团、盐城建湖县淮剧团、泰州靖江市锡剧团、常州武进区锡剧团等文艺院团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了解省内戏曲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情况、真情况,并根据调研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学校还与省柳琴剧院、建湖县淮剧团、靖江市锡剧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多渠道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中华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具体剧目合作:
在江苏省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巡演暨基层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多个地方院团展示了形式各异的剧目。例如,盱眙县黄梅剧团的《第一山》讲述了苏轼与盱眙“第一山”的文化情缘,将当地特产小龙虾嵌入剧情中,展现了地方特色。这些剧目的成功演出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也为江苏戏剧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的机会。
地方院团的创新与转型:
淮安市涟水县淮剧团通过“剧组制”运作模式,实行“剧目揭榜挂帅制”,培养年轻演员,实现了转型复兴。江苏大剧院通过国际招聘和引进来的方式,打造了一支年轻、高起点、国际化的交响乐团。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提升了地方院团的艺术水平,也为江苏戏剧学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江苏戏剧学校如何通过特色课程和教学模式培养戏曲非遗传承人
江苏戏剧学校通过特色课程和教学模式培养戏曲非遗传承人,具体措施如下:
合作与培训项目:
江苏戏剧学校与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了“江苏省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这是文旅部与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的一部分。该研培班主要面向江苏(徐州)传统戏剧项目的传承人群,旨在通过“基础课+拓展课+参观交流+实验课”的培训模式,重点学习中国传统戏剧基础知识和戏曲表演基础能力。
教学模式:
研培班采用“基础课+拓展课+参观交流+实验课”的培训模式,强调因材施教、问题导向、案例教学和理实一体化,以提高研修实效。培训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观摩学习和交流研讨。
课程设计上,学校根据自身教育教学体系,设计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相关课程,从高起点、专业化的培训入手,帮助学员们从非遗传承者到学员的身份转变,从工作状态向学习状态转变,从家庭生活向集体生活转变。
特色课程:
学校开设了特色戏曲形体课程,进一步提升学员的表演技能和艺术修养。
通过校团合作订单式委培模式,为沿江及苏南地区培养地方戏曲人才,满足区域文化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需求。例如,丹剧班的学生不仅学习丹剧,还掌握锡剧、小品表演和舞蹈等多种舞台表演技能。
实践与展示: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演出和展示活动,如央视节目《宝贝亮相吧》中的锡剧表演,展示了学校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秀的教学成果。
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感悟戏曲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传统戏曲艺术。
长期目标:
学校致力于培养戏曲非遗接班人,打造定向委培班,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这些措施,学校不仅为地方戏曲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江苏戏剧学校在推动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和成效
江苏戏剧学校在推动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措施和成效:
戏曲进校园活动:
江苏戏剧学校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戏曲作品、推进优秀戏曲进课堂、建立戏曲社团等方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戏曲的魅力,增强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
例如,2023年12月27日,江苏戏剧学校在南京一中实验学校举办了“戏曲进校园”活动,为近千名师生带来了视听盛宴。活动中,小演员们介绍了戏曲人物、服装、行当等知识,并进行了勾脸互动。还表演了京歌《咏梅》、昆曲《游园》、锡剧《看长江》、京剧《扈家庄》、锡剧《双推磨》以及身段表演和武功组合等节目。
戏曲教育融合创新项目: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江苏戏剧学校承办的“2024年江苏戏曲教育融合创新项目”在扬州市新华中学举行,活动吸引了近千名师生参与。通过戏曲展板、学生示范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京剧基本常识、表演形式和行当魅力。省戏校21京剧班的学生带来了精彩演出,展示了专业实力。
苏州评弹学校组织了6场专场演出和81次专题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示创新型曲艺教育教学成果。
戏曲专场演出和交流活动:
2023年,省戏剧学校举办了22场戏曲专场演出,并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近百名留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让传统戏曲的魅力深入人心,还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戏曲实训基地建设:
江苏戏剧学校与溧阳市人民、省文旅集团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江苏戏剧学校天目湖校区资产盘活利用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江苏戏剧学校天目湖校区、溧阳文旅融合创新基地。通过戏曲研学、体验式互动等沉浸式数字戏曲体验活动,进一步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人才培养:
江苏戏剧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戏曲人才,与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同承办了“江苏省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为江苏(徐州)传统戏剧项目非遗传承人群进行授课。
通过这些措施,江苏戏剧学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戏曲素养,还为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戏曲文化推广:
江苏戏剧学校通过多种渠道推广戏曲文化,如组织学生参观百戏博物馆、进行戏曲进苏博西馆的实地演出等,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学校还积极参与全省中小学戏曲教育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展示了昆曲、京剧、锡剧、评弹等不同剧种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和学生的赞誉。
文章标题:江苏戏剧学校,传统戏剧教育-特色课程与成就解读
本文地址:https://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871/1009.html +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