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农业技术学校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
作者:admin时间:2025-04-17 22:56:39 次
摘要:江阴市农业技术学校在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结合政策支持、分层次培训和实践指导,具体表现如下:一、政策支持与目标规划江阴市在《2021—202...
江阴市农业技术学校在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结合政策支持、分层次培训和实践指导,具体表现如下:
一、政策支持与目标规划
江阴市在《2021—2025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400名,包括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50名,并通过科技示范户、农技员包村联户等方式加强技术推广。对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推广基地的主体给予8万元补助,鼓励其开展新技术示范和培训。
二、培训内容与分层实施
分层次培训:
面向专业农民、农技推广人员等群体开展技术培训,内容涵盖农业科技知识、政策法规及实用技能。针对创业农民开设创业知识课程,培育农村企业家;对科技示范户开展主导产业技术培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高素质农民培育: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和竞赛活动(如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每年评选“十佳”高素质农民,每人奖励0.5万元。
三、培训方法与创新实践
实践导向的培训形式:
采用“技术培训+实地指导”模式,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农时开展现场教学,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鼓励培训基地与农户互动,通过观摩会、演示会推广新技术。
农民田间学校与示范基地:
依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将课堂搬到田间,以“师傅带徒弟”方式强化实践能力。江阴市要求每年培育100个科技示范主体,并由农技员提供一对一指导。
四、激励机制与资源保障
培训基地补助:
对经认定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首次给予2万元补助,第二年考核通过再追加2万元,保障培训资源的持续投入。
科技人才支持:
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结对帮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江阴市计划组织100名农技员进村入户,确保技术指导覆盖基层。
五、成效与展望
江阴市的培训体系有效提升了农民科技素质,促进了农业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通过农机科技培训推广新机具,带动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针对性,如结合农户需求灵活调整课程时间,并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以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江阴市农业技术学校具体如何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
江阴市农业技术学校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方面采取了多种具体措施,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助力乡村振兴。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技能课和能力拓展课三类。综合素养课涵盖思想政治、农业通识、涉农政策等内容;专业技能课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绿色发展、农产品营销等;能力拓展课则由培育机构根据目标自行设计。这种分类教学模式确保了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江阴市通过“线上学习+理论学习+现场实践+跟踪服务”的方式开展培训,使学员能够多感官、多层次地学习理论知识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在南闸蔬菜培训班中,学员不仅学习了叶菜类蔬菜工厂化育苗、土壤修复等理论知识,还参观了实际种植基地,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专家讲座与实地观摩相结合
培训过程中邀请农业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学员到优质生产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在利港街道的培训班中,专家讲解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并带领学员参观华西都市农业高品质稻米生产基地,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要领。
跟踪服务与后续支持
培训结束后,农业农村局会根据学员需求提供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跟踪指导服务,帮助学员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还会举办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帮助学员掌握电商运营技能,拓宽销售渠道。
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对象
培育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经营管理型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业经理人;专业生产型重点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业劳动者;技能服务型则培养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
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
为培育计划提供了政策支持,包括产业发展扶持、创业创新支持、金融保险服务等。培训机构需制定详细的开班计划,明确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学要求等,并按期完成培训任务。
注重学员反馈与效果评估
培训结束后,通过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评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评价,并收集学员反馈以改进培训方案。
年度培训规模与成效
江阴市每年计划培育高素质农民1500名以上,近五年来培训总量达到年均1500人以上,学员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这表明培训计划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江阴市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和农技员包村联户的具体案例有哪些
江阴市在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和农技员包村联户方面的具体案例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的培育
江阴市通过实施“科技兴农富民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科学普及、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等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每年计划培育100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通过这些示范主体带动周边农户,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农技员包村联户的具体实施
江阴市推行“包村联户”制度,每年安排100名农技员进村入户,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还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河失镇通过“包村联户”模式,指导种植户种植前景好、效益高的蔬菜水果品种,如水蜜桃、翠梨、豇豆和上海青等,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江阴市还通过我国农技推广APP,将农业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2024年全市共有183名包村联户农技员利用该APP为农民提供服务,有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这种数字化手段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还增强了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
示范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
江阴市的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如雪峰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与高校合作,为成员提供机耕、机插秧、统防代治、收割等服务,辐射周边非成员农户30余户,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示范主体的建设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业技术水平,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共同富裕。
全省领先的包村联户工作成效
江阴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一村一名责任农技员”制度,每年选聘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农技员联系一个村庄,对接10-15个示范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覆盖面,还显著提升了农民的满意度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江阴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的奖补政策细节是什么
江阴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的奖补政策细节如下:
奖补对象
江阴市农业农村局对新认定的农民培训基地,每个基地给予2万元的补助。对于通过第二年考核的基地,再给予2万元的补助。
补助内容
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农民培训基地的设施建设,包括添置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以及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设施设备损耗、维修等支出。
申报程序
申报主体需向所在镇街农业主管部门提交申请,并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申报材料,包括《江阴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申报表》、经营主体统一信用代码证、基地布局图及照片、基地设施设备清单及图片等证明材料。
由镇街初审后,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审核认定。
其他相关支持
江阴市还开展了“十佳”高素质农民评选活动,对获奖者每人给予0.5万元的奖励,以进一步激励农民参与高素质培训。
资金使用要求
基地补助资金需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培训相关的支出,如教师课酬、教材资料、场地租金等,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和规范。
江阴市如何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江阴市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别是科技镇长团的创新实践,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准对接供需,打通技术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镇长团成员深入基层一线,走访企业,精准把握企业的技术需求,并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他们依托自身优势,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开展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在地方产业中的应用。
整合科教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
科技镇长团成员主要来自全国高校和省级机关,他们利用自身资源,与江阴市的产业需求进行匹配,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落地。他们与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落户江阴,并通过建立创新平台和举办项目路演等方式,假科技成果的转化。
搭建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科技镇长团通过建立创新平台、举办企业专场招聘会、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等方式,为江阴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他们引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孵化运营中心,提升了科创载体建设能力。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科技镇长团聚焦江阴市的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光电产业等新兴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他们通过与科研院校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江阴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江阴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了到2025年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的目标,并通过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
人才引进与培养
科技镇长团还承担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要职责。他们通过举办招聘会、提供职业培训等方式,为江阴市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智力支持。
示范引领作用
科技镇长团通过示范项目和典型案例的推广,带动了全市范围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他们提出了EOD项目设想,并成功入选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江阴市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尤其是科技镇长团)的创新实践,实现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效转化。
江阴市农民田间学校与示范基地的运作模式和成效评估。
江阴市农民田间学校与示范基地的运作模式和成效评估如下:
运作模式
资源共享与产业支撑
江阴市农民田间学校通过资源共享、产业支撑和开放办学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学习机会。江阴市林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结合水稻种植、小麦种植、水产养殖等实际需求,开展新品种研发及推广,同时建设无人化农场示范基地,推动农业机械化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专家授课与技术推广
田间学校邀请“土专家”、“田秀才”和教授学者同台授课,促进老农民与新农人的交流,传授前沿科技和新兴技能。江阴市卓远果园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每年邀请省农业农村厅、苏州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专家进行培训,以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基地建设与设施完善
江阴市农民田间学校注重基地规模和设施配备。卓远果园基地占地40余公顷,拥有凤凰湖等自然景观,具备果树产业基地观摩、现场集中培训和实操演练的条件。田间学校的教室容量不低于50人,配备电脑、投影仪、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校地合作与工学交替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通过校地合作和工学交替的方式开展田间课堂教学,开发技能包并利用现场技术示范、技术指导等形式,实现“基地上讲、田头上练、观摩中引、网络中学”的教学模式。
绩效评价与持续改进
农民田间学校的运行管理规范要求每年度开展一次绩效评价,内容包括基本条件、培训流程、培训规模、技术示范、服务指导等方面。连续两年得分在末位或未开展实质性培训的将被核销退出。
成效评估
培训规模与受益人数
截至目前,江阴市已累计建设16家农民田间学校,每年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超过1400人。卓远果园基地每年接待大量学员进行果树种植和农业技术培训。
技术推广与产业升级
通过推广集成作物管理(ICM)技术和农业新技术,农民田间学校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卓远果园成功申请绿色食品产地产品证书,为果树种植提供了标准化技术支持。
社会影响与示范作用
农民田间学校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技能水平,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林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无人化农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
持续改进与未来规划
江阴市计划进一步加强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打造更多高质量实训基地,深化实践育人理念,构建质效提升体系,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章标题:江阴市农业技术学校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
本文地址:http://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556.html +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