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数字工业学校——数字工业教育的新趋势
作者:admin时间:2025-04-05 14:37:40 次
摘要:衢州数字工业学校作为浙江省数字工业教育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在数字工业教育领域展现出多方面的创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专业结构优化与数字化引领聚焦产业需求调...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作为浙江省数字工业教育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在数字工业教育领域展现出多方面的创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聚焦产业需求调整专业
学校围绕区域经济和数字化改革方向,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信息技术三大专业群为核心的布局,其中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入选浙江省“双高”建设专业。2023年新增直播电商服务专业,2024年进一步新增药剂、纳税事务等专业,并调整家政管理等弱势专业方向,凸显对数字经济和服务业的适应性。
数字化课程与教学模式创新
学校将数字化元素深度融入教学,例如启动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将创新思维、工程思维和市场思维融入教学过程,并实施“4+1”企业课程,引入企业数字化课程到课堂。教材开发强调数字化技术与职业素养结合,提升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的综合能力。
创新产教融合机制
学校通过“同育·双导·共赢”模式,打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需求侧通道,实现“专业链、服务链、人才链、产业链”四链融通。与意大利技术学校合作创办汽修专业,并设立“工匠学院”引入企业大师工作室,推动精准带徒。学校入选浙江省“五个一批”产教融合工程项目,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校企共建资源与实训平台
学校与县内优质企业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网络课程、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等,覆盖60门课程及5135个CAI课程资源。建设数字实验实训中心和“车间课堂”,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现代化校园与数字化设备
2024年启用的新校区占地234亩,配备数字化教育教学设备和多功能实训室,满足智能制造等专业的高标准实训需求。校园还设有电子图书馆、共享资源库等,构建了全面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体系
学校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设立常山学院,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首批开设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等专业,实现升学率100%。这种长学制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从技能培训到高等教育的贯通路径。
学籍转换与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与紫港中学合作开展职普融通试点,学生可通过考核转入普通高中,学籍灵活转换,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流动。此举不仅拓宽了学生发展路径,还通过师资共享提升教学质量。
升学与就业双通道
学校构建“升学有途径,就业有门路”的育人模式,与高校合作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同时联合企业建立人才需求库,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或升学。近五年高职升学率达100%,本科率稳步提升。
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学校拥有省级名师工作室和高级技师团队,专业课教师中98%以上持有高级工证书。通过引入企业专家培训人工智能应用,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质量监督与教学改革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出台多项教学考核细则,并通过诊改试点优化专业建设。定期开展技能竞赛和“阳光小工匠”赛事,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竞争力。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通过专业动态调整、产教深度融合、数字化资源建设、职普融通创新,形成了以数字工业为核心的全方位教育生态。其新校区建设、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及企业协同育人模式,不仅服务地方经济,更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衢州经验”。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与多家企业及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模式和成效如下:
校企合作模式
引入企业实训设备:学校通过引入企业的实训设备,将企业课程植入课堂,使教师能够精准进入课堂,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对应企业就业。这种模式形成了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了校企共育人才、产教深度融合的目标。
“校中厂”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中厂”,构建了“工学交替、教训零融合”的育人模式。学生可以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技能水平,并在多项省级比赛中获奖。
车间课堂:学校全面推进车间课堂,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学习技能,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
合作企业及机构
南京依维柯公共实训基地:学校与南京依维柯合作建立了省级汽修公共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的汽车维修实训环境。
汽修校中厂:学校首次引进了汽修校中厂,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
浙江蓝卓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虽然主要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但其工业4.0生产线实训室的建设模式也为衢州数字工业学校提供了借鉴。
合作成效
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直接对接企业需求,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汽修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成功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还获得了多项省级奖项。
课程改革与创新:学校调整了课程结构,实施“4+1”企业课程,将企业的数字化课程植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荣誉与认可:学校的汽修专业成功入选浙江省“五个一批”产教融合工程项目,这标志着其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方面的显著成就。
其他合作探索
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还与德国专家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并邀请专家作主题讲座,推动了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通过多种合作模式与多家企业及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多项具体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实施效果。
启动CDIO工程教育模式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启动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环节为框架,将创新思维、工程思维和市场思维三大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学校依托博士团队、外国专家团队和大师工作室团队,开发了产教研训赛证融通的专业课程,如《打造专业人才,育大国工匠》和《机械专业多工种兴趣拓展》等课程。
课程结构调整
学校调整了课程结构,实施了“4+1”企业课程,将企业的数字化课程植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产教融合与合作
学校与意大利技术学院合作,创办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提升了汽修专业的建设水平。学校还深化了产教融合,助推地方特色,培训了“常山阿姨”家政服务品牌,并开设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
师资建设
学校重视师资建设,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通过师徒结对、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等方式推动青年教师成长。
创新平台建设
学校创设了“工匠学堂”,引进多位大师和能工巧匠,进行精准带徒。学校还设立了“常山阿姨”家政服务品牌,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4+1”企业课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校的汽修专业成为省优势特色专业,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获得专利和荣誉
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推动下,学校开发了多门专业课程,并获得了国家专利3个。
社会认可度提高
学校的改革举措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和产教融合方面,学校成为衢州市乃至浙江省的标杆。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通过CDIO模式的实施,学生不仅掌握了技术,还锻炼和提高了工程能力。每年开发几十个项目,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实训平台的建设,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体措施和成效如下:
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学校建成了较为齐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500GB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涵盖8门网络课程、230门数字化课程,以及教学视频资源、项目教学资源、软件课件等。这些资源不仅数量丰富,种类齐全,而且质量高,应用效果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校企共建资源库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成了共享数字资源库,进一步丰富了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学校的课程资源,还涵盖了企业的实际操作案例和技术标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技术前沿。
多样化的学习社区
学校建立了18个班级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交流平台。这些学习社区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实训平台的建设
学校通过引入“校中厂”模式,建设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配备了企业设备,实施了“工学交替、教训融合”的育人模式。学生在实训基地中不仅能够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还能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从而实现“就业零距离”。
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学校开设了汽修、数控铣、大健康、剪纸、蛋茶制作和茶艺等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这些工作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和企业教师进校园等方式,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标准融入教学过程。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学校以“基于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数字空间建设与应用”为项目,系统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智能化管理教学空间和资源、过程动态监控和评价数据化分析,学校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实施“4+1”企业课程,将企业的数字化课程植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校还启动了数控技术专业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将创新思维、工程思维和市场思维融入教学过程。
学生竞赛与技能提升
学校通过举办“阳光小工匠”学生赛事等活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通过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多样化的实训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职普融通试点项目是该校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而开展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该项目通过与紫港中学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之间灵活转换,从而更好地适应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与常山紫港中学合作,共同实施职普融通试点项目。两校通过校长、教务处、教科室、年级长、任课教师等“五对接”,以及招生、课程、教学、教研、考试等“五同步”,实现了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成长通道的无缝衔接。
职普融通班为学生提供了两种发展方向:一是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参加高考;二是留在中职学校完成专业课程后,参加职教高考。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家长的分流焦虑,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权。
职普融通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针对性的辅导,例如数学学科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了学习困难,提升了学习信心。学校还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职普融通班,学生可以顺利进入普通高中或中职学校继续深造,并最终通过高考或职教高考实现升学目标。学校还与县内优质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职普融通班的设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增强实践与文化素养,同时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教学质量。
职普融通试点项目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促进了两者的深度融合。这一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成长路径,也为全市乃至全省的职普融通教育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通过与紫港中学的合作,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在资源共享、师资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内涵。
职普融通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保留了优质生源,还为其他地区推广类似模式提供了参考。这有助于推动区域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通过构建多元立交升学体系,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保障。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的职普融通试点项目通过与紫港中学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的机会,缓解了家长焦虑,同时也推动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深度融合。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特别是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具体措施如下:
精准培建工程
学校推行“精准培建”工程,旨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名企工匠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学校还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如名师工作室引领、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说课等,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辅导,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优化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积极优化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结合学校本土专家团队力量,形成“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匠心砺志”青年教师研修班等活动,充分发挥名师和汽修创新团队的带动作用,联合开展公开课、无生模拟课堂评比、信息化研讨会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
“双高”专业建设
在“双高”建设中,学校特别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国际融合、校企互通”的教师发展工程,引进和培养专家型、领军式的高层次人才,打造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学校还通过“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教师培训与学历提升
2023年,学校投入约52万元用于教师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还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同等学力申硕,以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从而推动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提升。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如“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师在企业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通过与意大利技术学校合作,开设了“汽修”“数控”等专业,培养了大量“双师型”教师。
名师工作室与团队建设
学校建立了多个名师工作室,如徐春红省级名师工作室、鄢少敏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和韩淑群市级名师工作室等,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平台,同时通过名师工作室引领青年教师,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双师型教师比例
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双高”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这表明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文章标题:衢州数字工业学校——数字工业教育的新趋势
本文地址:http://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352.html +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