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工程技术教育的新方向
作者:admin时间:2025-04-05 14:31:06 次
摘要: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作为浙江省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典范,展现了工程技术教育的多个创新方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创新前瞻性专业群建设学校构建了“3...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作为浙江省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典范,展现了工程技术教育的多个创新方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前瞻性专业群建设
学校构建了“3+1”专业结构,形成智慧交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三大专业群和烹饪特色专业,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被列为省级示范或高水平建设专业。新增物联网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等新兴专业,紧密对接衢州工业转型升级需求。
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
首创“基·专·融·创”课程体系,推行“全景式”育人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选修课比例超总课时50%,实践课占比过半,并开发活页式校本教材8本,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资源。部分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形成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课程改革路径。
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
与衢州学院合作实施“3+4”七年贯通培养计划,中职阶段夯实技能基础,本科阶段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实现文化、专业、技能课程的纵向贯通,系统培养电气工程等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工学结合与校企协同育人
创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与巨化集团、一道新能源等企业共建订单班,采用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实习。2024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9.3%,专业对口率83.3%,企业为优秀实习生提供转正通道。
校企深度合作
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电工、汽修等技能培训,年培训超1.8万人次。与近200家企业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共同申报专利6项,被誉为“高技能人才孵化器”。
服务共同富裕战略
通过四省边际共富学院等项目,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岗前培训和技术支持,助力衢州“工业兴市、产业强市”战略。毕业生留衢就业率高达83.08%,近三年累计培养技能人才3.3万余人次。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占比88.5%,培养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等名师名匠。构建“一研·二融·三向·四班·五星”培养体系,形成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教师教学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
三维德育品牌
打造“匠·军·华”德育体系,实施“五声教育”“五自管理”等特色项目,通过技艺展示平台、创新创业作品展等活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2024年学生创新作品在省级展演中获高度关注。
智慧校园建设
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建设实验校,建成八大实训中心,投入4000万元升级实训设备。信息化技术覆盖教学管理全流程,形成智慧校园服务体系。
国际教育合作
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64名师生取得HWK培训证书,推动教学标准与国际接轨。
学校获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3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成为衢州乃至浙西地区工程技术教育的标杆。其“破三墙”培训模式获国家领导人批示,成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典范。通过持续创新,学校正朝着“全国一流高水平职业院校”的目标迈进。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与衢州学院合作实施的“3+4”七年贯通培养计划,旨在通过中职与本科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具体实施细节和成效如下:
培养模式
该计划采用“3+4”模式,即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三年(中职阶段),然后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四年(本科阶段),总学习年限为七年。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本科阶段则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招生与录取
招生对象为符合2023年各类高中段学校招生报名条件的初中毕业生。中职阶段录取分数线需达到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总分的75%以上,而本科阶段需参加全省统一考试并达到相应分数线后方可升入衢州学院继续学习。
课程体系与教学衔接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与衢州学院共同制定了七年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养计划,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课程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涵盖文化基础课程(如高中语文、数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技能课程,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注重产教融合,通过“四通四融”模式(如学校与企业融合、专业教师与技术骨干融合等)促进人才培养。还引入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训练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招生计划与目标
2023年的招生计划面向40名符合条件的初中毕业生,通过中考选拔进入该计划。培养目标是系统化地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培养质量提升
通过“3+4”模式,学生能够在中职阶段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再通过本科阶段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有效缩短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时间,提高了培养质量。
就业竞争力增强
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产教融合深化
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和技术难题,提升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也为企业提供了定制化的人才。
社会认可度提高
作为浙江省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之一,“3+4”模式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获得全日制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还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与衢州学院的“3+4”七年贯通培养计划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扎实的实践教学以及深度的产教融合,成功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学校开发了网上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在线备课、上传教学素材,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班牌查看教学资源、课表安排,进行考勤和考核。这些系统实现了自动分班、自动排课和自动调课等功能,减轻了教务处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
学校大力推动无边界课堂的建设。通过手机终端、公共云桌面、电子班牌等终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在线考试,实现碎片化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实训老师的现场教学视频,实时学习参考。学校还建立了微课录播室和网络走班教室,配备了60台云桌面和80台电子白板,方便学生在录播课或网络课堂上实时收看教学直播,确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被学生清晰掌握。
学校还注重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包括万兆到中心、千兆到学校、百兆到班级,无线网络覆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电视台也已建成,信息中心全面开放,公共场所摆放电脑,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学习环境。
在智能化管理方面,学校建立了智能管理平台,涵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考勤、门禁管理、学籍档案管理、操行评定等方方面面,通过对数据的动态分析,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管理。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还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了教学资源的利用。学校将一堂课按模块化、碎片化、细分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利用手机终端将现场拍摄的视频共享到学校的工程云空间内,供学生随时学习参考。这种知识碎片化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精准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从多个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和技能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订单班与企业深度合作
学校与仙鹤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金瑞泓科技(衢州)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班合作,共同培养高素养劳动者。这种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精准的就业岗位,还通过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实习安排和就业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2024年开设的两个订单班共输送了400余名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工作。
产教融合与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如“校中厂”模式,将企业的实际操作项目引入学校,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其职业素养。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和技能鉴定的“五位一体”功能。
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采取了“四四模式”推进专业建设,包括“立体化”+“职场化”的学徒制培养模式,通过菜单式培训项目和技能鉴定库开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学校还与多家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学院,形成了多元开放的育人模式。
就业服务与岗位对接
学校通过举办毕业生就业见习招聘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在2024年的招聘会上,共有112家企业提供了3600多个岗位,供需比达到1:8以上。学校还邀请合作企业进校宣讲,介绍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和岗位需求。
师资队伍与课程改革
学校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不仅具备理论知识,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师资结构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贴近实际的指导。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了如无人机操作、3D打印等新兴课程,以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创新创业与竞赛活动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通过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学校组织了109个项目参与活动周体验,3000人次参赛,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学校积极响应政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联盟等方式,整合资源,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衢州市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激发了企业的参与热情,缓解了“校热企冷”的局面。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通过订单班、实训基地建设、多形式合作模式、就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活动以及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深化了校企合作,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和技能提升。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打造了“匠·军·华”三维五位德育体系,该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匠” :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学校通过邀请工匠大师进课堂,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引导学生传承文化根基,厚植思想根基和精神家园,为培养“南孔工匠”固本强基。
“军” :突出军人气质的塑造,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精神品质。学校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思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南孔文化的融入,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综合素质。
该德育体系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
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匠”维度的培养,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具备了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精神贯穿于学习和工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技能成才的也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激发:通过“军”维度的教育,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了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为创新思维提供了精神动力。“华”维度的文化熏陶使学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结合现代科技和产业需求进行创新实践。
全面发展:学校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通过全景式育人模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学校开设了艺术节、技能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有多个具体项目,并与多个国际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下是详细信息:
与德国的合作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与德国多所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教育。
学校与德国杜塞尔多夫预科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了双方的合作。
学校还与德国莱茵护理与健康学院继续推进合作,涉及护理与健康领域的教育。
与捷克的合作
学校与捷克教育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设了汽车机电一体化模块课程。
与日本的合作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与日本佐久大学合作,引进国际认可的护理专业和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国际人才。
与泰国的合作
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与泰国也拉职业学院合作,共建“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并参与制定《浙江(开化)艺术根雕》标准,开设国际根雕课。
其他国际交流项目
学校通过“中文+技能”联合培训、与海外企业合作等方式,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
学校还与同济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引入专业实训设备和高层次教师。
文章标题: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工程技术教育的新方向
本文地址:http://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329.html +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