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体育运动学校,培养体育精英-学校特色与训练成果解析
作者:admin时间:2025-03-13 22:59:16 次
摘要: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显著办学成就的中等专业体育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技能型专业人才。学校自1987年成立以来,...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显著办学成就的中等专业体育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技能型专业人才。学校自1987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并在体教融合、科学管理、教学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特色
高水平的训练体系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依托,构建了集训练、教学、保障、科医、管理为一体的“五位一体”管理体系。学校注重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
多样化的运动项目
学校承担了篮球、足球、乒乓球、举重、摔跤、柔道、击剑、射箭等7个奥运项目的训练任务,并为全市各运动项目运动员提供文化教学服务。学校还积极参与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强大的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练员和教师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升团队水平。学校与多所高校和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共享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创新的教学模式
学校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通过项目进校园的方式与非体育类学校合作,将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引入校园,实现互利共赢。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了运动训练、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设施管理与经营等专业。
丰富的设施与环境
学校占地709亩,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和训练设施,包括游泳馆、田径场、综合训练馆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
训练成果
输送优秀运动员
学校自建校以来已向国家队输送了47名运动员,向省级运动队输送了400多名运动员。培养出了包括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在内的多名优秀运动员,如乒乓球奥运冠军闫森、柔道奥运季军杨晓静等。
获得多项荣誉
学校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并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称号。
体教融合的突破
学校在体教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整合资源,解决了训练经费和空间有限的问题,实现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聚力共赢。
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还关注其文化素养和职业发展。通过定向培养和自主招生等方式,学生毕业后可通过高考、体育对口单招考试等方式升入高校,并获得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以其科学的管理模式、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设施条件,成为培养体育精英的重要基地。学校在体教融合、竞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运动员和体育专业人才。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五位一体”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五位一体”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训练:学校以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不断强化训练质量,确保运动员在竞技水平上的提升。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严格的管理,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如宫鲁鸣、胡卫东、孙可、李昂等。
教学:学校坚持“育人为主”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体育人才。
保障:学校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优化育人环境,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制度保障和科学布局,推动体教融合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科医: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和医疗保障工作,通过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技术设备,提高科研服务水平,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支持。
管理:学校建立了高效的管理机制,包括行政后勤管理、教练员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纪律,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在体教融合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创新措施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在体教融合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的创新措施,以推动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创新措施:
构建“五位一体”管理体系: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以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契机,构建了集训练、教学、保障、科医、管理于一体的“五位一体”管理体系。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益,还通过与多所高校和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有效解决了训练经费和空间有限的问题。
政策制度保障:
徐州市教育局和体育局密切合作,成立体教融合结合领导小组,出台多项指导性文件,构建资源共享、联合培养、风险共担、无缝对接的管理机制。解决体校招生通道不畅和学籍管理不规范问题,确保体教融合工作的顺利推进。
科学布局项目运动有序发展: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推动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整合体育和教育资源,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管、用无缝对接。鼓励优秀精英教练员和退役优秀运动员执教,每年对教练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领头羊”。
标准化创建丰富青少年体育供给:
徐州市支持学校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制定社会俱乐部参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办法,鼓励开展免费或低收费的体育培训活动。
赛事为杠杆激活青少年体育市场:
徐州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承办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打破体教融合发展壁垒,让更多青少年参与赛事,提升训练青少年竞赛水平,培养健康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每年举办市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20余项,形成覆盖全市、类别多样、系统衔接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体教融合试点单位建设:
徐州市首批命名15所学校为体教融合试点单位,每所试点单位获得10万元扶持资金。通过这些试点单位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体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优化育人环境: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不断强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完善系统化、科学化、数字化管理体系,优化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步入高效快速发展轨道。
推动体校文化代管、托管模式:
徐州市推进“市队校办”、“市校联办”和名校办名队,提升校办运动队水平。目前,徐州市有7支市队校办队伍、52个基层训练点、30所省级传统校和80所市级传统校,以及56所国家级和48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创新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徐州市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竞赛,并通过比赛挖掘和培养运动苗子。与多所高校和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体教融合创新发展。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如何确保学生在运动技能和文化素养之间取得平衡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通过多种措施确保学生在运动技能和文化素养之间取得平衡,具体如下:
九年义务教育与高中升学渠道:所有适龄运动员必须参加九年义务教育,完成规定课程,高中阶段可选择适合的升学渠道。这确保了学生在专业训练的仍能接受完整的教育。
文化学习保障:每周保证24课时的学习时间,确保出勤、遵守纪律并提供晚自习环境。体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文化考试,成绩较差者需加强与班主任联系,解决学习困难。
文化教育组织与管理:体校负责文化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加强师资培训,改善教学条件,实施分层教学。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确保他们在专业训练之外也能全面发展。
“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徐州市通过“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教学模式,将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例如,云龙区实验小学的轮滑、丰县东岳集镇小学的曳步舞、鼓楼区独山实验小学的轮滑球等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还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美育和艺术教育:徐州市实施美育提升行动,确保90%的学生接受正规艺术课堂教学,85%的学生参与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50%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学生生活实践、职业体验和耕读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教育课,职业学校劳动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责任感。
综合实践渠道: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建设满足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需求的社会实践基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促进全面发展。
体教融合政策:徐州市通过制度政策保障体教融合,成立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印发指导性文件,构建资源共享、联合培养、风险共担、无缝对接的管理运行机制。这确保了学生在专业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能够顺利过渡。
特色体育项目:徐州市通过“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教学新模式,推动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发展。例如,徐州市少华街小学的乒乓球队培养了200多名拔尖运动员,少华街小学乒乓球队的训练普及性很强,乒乓球队的普及性训练已成为一种人人喜爱、会打乒乓球的运动。
校园文化建设:徐州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一校一品”,开展“一校一品”中小学文化建设工作,旨在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技能,还能培养共同的文化归属感。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训练设施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作为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拥有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和一流的办学设施,其训练设施具有以下特色和优势:
一流的办学设施:
学校分为奥体和云龙湖两个校区,其中奥体校区位于徐州市奥体中心内,云龙湖校区位于泉山区云龙湖风景区。两个校区均配备了先进的训练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
奥体校区内设有标准的400米塑胶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满足了多种运动项目的训练需求。
云龙湖校区则依托云龙湖风景区的自然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优美的训练环境。
高水平的训练设施:
学校是“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培养了包括乒乓球奥运冠军、柔道奥运季军、摔跤世界冠军等500多名优秀运动员。
学校拥有完善的训练设施,如标准的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能够满足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需求。
丰富的体育资源:
徐州市在体育设施方面实现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率达到75%。
徐州市建成了多个省级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站,常年坚持业余时间的国民体质监测总人数超过2300人。
通过“冰雪进校园”一课堂活动,每年培训青少年学生2000余人。
多样化的训练项目:
徐州市设立了田径、柔道、赛艇、击剑、体操、篮球、排球等7个青少年高水平单项运动业余训练点。
这些训练点不仅扩大了省优秀运动队三线队伍的训练规模,还发挥了地市项目特色优势,加强了竞争性办队。
完善的后勤保障:
学校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具备优势,还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保障。例如,学生公寓楼内设有床铺、壁橱、鞋架、盆架、脸盆、洗脚盆、拖把、扫帚等生活设施。
学校食堂宽敞明亮,环境整洁卫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饮食条件。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有哪些,他们的成就如何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自1987年成立以来,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运动员,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优秀运动员及其成就:
乒乓球:
世界冠军:闫森、杨影、孙晋、黄海洋。这些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为国家争光。
摔跤:
世界冠军:秦晓庆。她在国际摔跤比赛中多次夺冠,成为徐州体育的骄傲。
全国冠军:贺乐。他多次获得全国冠军,为徐州体校争光。
足球:
国家队球员:宫鲁鸣、胡卫东。他们在国家队中担任重要角色,为国家足球事业做出了贡献。
世界冠军:张雨霏。她在东京奥运会和杭州亚运会上分别获得2金2银和6金,成为中国游泳的新领军人物。
羽毛球:
世界冠军:李菲、孙晓。他们在国际比赛中表现出色,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击剑:
世界冠军:新秀李菲。她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展现了中国击剑的潜力。
赛艇:
世界冠军:臧哈。他在第十九届亚运会上与队友合作,夺得男子四人双桨2000米冠军,为中国队再添一金。
青年世界杯:
铜牌得主:谢雨晨。他在第比利斯青年女重世界杯中获得团体季军,为中国队赢得了荣誉。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还培养了多名在省级和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例如,在2014年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中,学校代表队共获得126枚金牌,超额完成指标任务,创造了学校建校以来最好的成绩。
这些运动员不仅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为徐州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标题:徐州体育运动学校,培养体育精英-学校特色与训练成果解析
本文地址:https://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871/993.html +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