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浙里择校网,遇见美好未来
  • 今天是:

吉安师范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江西省重点师范学校解读

作者:admin时间:2025-03-24 22:10:18

摘要:吉安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公办中等师范学校,其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在江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以下从多个方面解读吉安师范学校的发展历程、办...

吉安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公办中等师范学校,其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在江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以下从多个方面解读吉安师范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教育特色及未来展望。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成就

吉安师范学校始建于1917年,前身是“府立阳明初级师范学堂”,历经多次更名和改制,最终于1982年恢复为“吉安师范学校”。学校以培养小学(幼儿园)师资为主,同时开展非师范专业资格教育,现有在校学生近2000人,教职工112人,其中高级讲师52人,讲师32人。

学校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培养了50余万名合格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年来,学校在教学成果、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和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众多,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升。

吉安师范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江西省重点师范学校解读

二、办学理念与教育特色

吉安师范学校秉承“以质量立校,以特色强校,以科研兴校,以和谐荣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一流小学(幼儿园)教师。学校注重德育工作,开展红色实践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如暑期“三下乡”活动、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充分体现了其对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学校还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教、训、练、赛”等方式优化教师队伍和专业建设。在数字影像后期制作技术比赛中,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不仅提升了师生的专业水平,也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绿色校园与生态文明建设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为吉安师范学校的附属机构,以“善·乐”教育理念为引领,打造了绿色成长的教育轨迹。学校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红星思政大课堂、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将教育与文化、生态相结合,成为全省示范学校之一。学校还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倡导,通过环保宣传活动培养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服务地方教育与乡村振兴

吉安师范学校立足吉安,致力于服务乡村教育,特别是在偏远乡村教师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通过“三定向”政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为乡村教育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教师。这些教师扎根乡村,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未来展望

吉安师范学校将继续以“立足吉安,服务教育,致力于乡村振兴”为宗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学校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群建设,力争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学校将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继续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吉安师范学校作为江西省重点师范学校,在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成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显著的社会贡献,使其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理想选择,也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吉安师范学校在数字影像后期制作技术比赛中取得了哪些具体成绩

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在数字影像后期制作技术比赛中取得了以下具体成绩:

2023年吉安市第二十届市技能竞赛:

吉安师范学校的学生在数字影像后期制作技术赛项中获得了市一等奖。具体指导老师为吴志斌和刘孔涛,他们多次到现场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认真准备各项技能。

2017年江西省第十四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比赛:

吉安师范学校的学生黄飞娇在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2020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吉安师范学校的学生周庆龙代表学校参赛,获得二等奖。

吉职院中专部的学生曾志明代表学校参赛,获得三等奖。

2015年吉安市第十三届中职生技能大赛:

吉安师范学校的学生在数字影视后期制作项目中表现出色,荣获个人项目一等奖。

吉安师范学校在数字影像后期制作技术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包括市一等奖、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等。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的“善·乐”教育理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的“善·乐”教育理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善用红色资源与地域文化

学校充分利用吉安地区的红色资源和庐陵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如“四节三礼”、红星思政大讲堂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学校还通过“讲、唱、诵、演、写”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绿色校园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

学校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节水宣传、护河行动、爱绿护绿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成为环保小卫士,形成“绿动力”与“碧水蓝”的生态画卷。学校还通过节能宣传活动,培养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家校共育与社会合作

学校重视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等活动加强沟通与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在家长会上,学校通过精心布置和活动安排,展现温馨的学习氛围,传递家校共育的理念。

法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

学校将法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法治文化长廊、法制副校长讲解法律知识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消防知识、自救知识等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

学校注重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培训和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曾举办梦想课程培训活动,旨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校园环境与设施设计

学校注重校园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打造花园、学园、家园、乐园于一体的现代化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善乐”核心理念的体现

学校秉持“善乐”核心理念,致力于“善乐治校”、“善乐明德”、“善乐益智”、“善乐健体”,营造“乐教、乐学、扬善、行善”的校园氛围。这一理念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文化建设及师生互动中,成为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

吉安师范学校如何实施“三定向”政策,确保乡村教师的定向就业和留任率

吉安师范学校通过实施“三定向”政策,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确保了乡村教师的定向就业和留任率。这一政策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定向招生

吉安师范学校根据各县(市、区)的实际需求,结合乡镇教师编制数、未来生源预测情况以及现有小学生人数,制定定向招生计划。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特别是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从事乡村教师职业的学生。录取时,优先考虑边远山区和本村本乡的学生,甚至可降低20分录取。报考“三定向”师范生的考生需满足户籍要求,即需在需求县(市、区)户籍满3年以上。

定向培养

被录取的学生由吉安师范学校负责培养,学制五年,毕业后直接进入乡村小学任教。这种定向培养模式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特别关注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永新县在2022年的实施方案中明确将输送20名“三定向”师范学生至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定向分配到乡镇小学。

定向就业

学生毕业后,由所在县(市、区)教育局负责将其派遣到定向的乡镇小学任教。这种定向就业模式确保了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乡村教育岗位,并减少了因就业问题导致的流失率。吉安市政府还通过政策倾斜,如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提供住房补贴等方式,进一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成效显著

吉安师范学校通过“三定向”政策培养出了一大批扎根乡村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解决了偏远乡村小学师资短缺的问题,还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吉安县通过“三定向”政策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持续优化与改进

为了进一步提高“三定向”政策的效果,吉安市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在性别比例上,明确规定小学教师男女生比例不得低于40%,幼儿园教师男女生比例不得低于20%,以优化性别结构。针对部分县市未按要求申报定向招生指标的问题,吉安市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政策的落实。

吉安师范学校通过“三定向”政策的实施,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全过程形成了闭环管理,有效保障了乡村教师的定向就业和留任率。

吉安师范学校近年来在科研成果方面有哪些显著成就

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近年来在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具体表现如下:

教师科研项目与成果

吉安师范学校的教师在省级以上科研课题方面表现突出。截至2022年,该校教师完成了80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其中市级社科课题65项。学校还立结项了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50余项,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学术论文与著作

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00篇,其中核心刊物50篇。出版专著16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00余篇。这些成果体现了学校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创新能力。

获奖情况

学校教师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例如全国职院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教师还获得了国家级表彰36人次,省级表彰23人次。

科研平台与资源支持

学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包括知网、万方电子期刊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整体科研氛围

学校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广大师生参加省级以上各学科活动有200多人次获奖。这表明学校不仅在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还在学术氛围和师生参与度方面表现出色。

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近年来在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完成大量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以及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等。

吉安师范学校如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吉安师范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具体措施如下:

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

吉安师范学校的前身是江西省立第七师范学校,该校在吉安大革命时期是党、团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基地,成为传播马列主义和工农运动、学联活动的指挥中心。学校通过举办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讲述红色故事,展现文化自信,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将红色故事与艺术审美相结合,使红色力量在新时代中不断传承和发扬。

红色文化研究与教育中心: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吉安师范学校的一部分)建立了红色文化研究教育中心,为吉安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实验班等方式,开展一系列活动,传承吉安州窑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学院红色文化研讨社赴思源实验学校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活动不仅注重知识灌输,还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建设:

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吉安市博物馆建立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深化“大思政课”实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学校还在长塘镇江西省苏维埃历史陈列馆和吉安美术馆分别举行了“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的揭牌仪式。

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结合:

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艺术学科方面发挥优势,利用井冈山红色文化和吉安地方民间艺术资源,举办多项教育活动。组织军事实践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赴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赴吉州窑非遗产业园进行研学之旅,深入了解陶瓷文化。

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将红色资源和地域文化融入教育实践中,通过“讲、唱、诵、演、写”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四节三礼”、红星思政大讲堂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与非遗教育结合: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井冈山红色家书馆、董其中艺术馆、书画师徒展览中心、陶艺大师工作室、吉州窑非遗传承班等平台,推动红色书画创作和非遗教育。这些平台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文明素养,还被授予“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和“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

文章标题:吉安师范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江西省重点师范学校解读

本文地址:https://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871/1190.html + 复制链接

快速报名登记
人气专业

快速升学通道

职业学校 公办大专高考保过班 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 本科冲刺高考班 省厅备案五年制大专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