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浙里择校网,遇见美好未来
  • 今天是:

仪征工业学校 工业领域专业学府

作者:admin时间:2025-04-22 15:17:59

摘要:江苏省仪征工业学校(同时挂牌仪征技师学院)是一所专注于工业技术领域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学府,其办学特色和发展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校概况与历史沿革该校成立于...

江苏省仪征工业学校(同时挂牌仪征技师学院)是一所专注于工业技术领域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学府,其办学特色和发展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概况与历史沿革

该校成立于1984年,2010年因上海大众汽车第五工厂落户仪征而升格为技师学院,实行“一校两牌”模式,兼具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技工培养功能。校园占地250亩,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资产总值超6亿元,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拥有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我国集训基地等高水平平台。

二、专业设置与学科优势

核心专业群:以汽车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为省级示范专业,化工、服装为市级示范专业,并围绕仪征“6群8链”产业体系(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动态调整专业,暂停建筑专业,优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方向。

实训设施:建有国家级汽车实训基地、省级数控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超8000万元,涵盖21个特色实训室和多个中德合作国际化中心(如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教师能力中心)。

特色领域:

汽车专业:与上汽大众合作开设冠名班,采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汽车机电师等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和本地就业率均居前列。

智能制造与无人机:全国首家开设无人机应用及反制专业,成立无人机产教创新联盟,吸引大疆等30余家企业合作,推动“无人机+”产业发展。

三、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产业学院与联盟:共建泽景产业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牵头成立仪征市智能制造产教联盟,联合西门子、安莱德等数十家企业深化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

合作模式:通过“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实现实训室共建、师资共组,并与26家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实习基地,如将上汽荣威4S店引入校园实训楼,实现产教效益双赢。

四、教学创新与人才培养

证书体系:推行“一凭多证”,学生毕业时除外,还需取得职业资格证、普通话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提升就业竞争力。

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化课程,强化技能训练,并通过“专业+车间+公司”模式(如图1所示),将企业真实生产情境融入教学。

五、社会贡献与荣誉

学校年均输送近千名毕业生,就业率超98%,并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等称号。承办区域技能赛事,开展社会化培训,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国际与区域合作

与德国萨克森职教集团合作,引入IHK认证体系,并与安徽太和职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辐射长三角技能人才培养。

仪征工业学校(技师学院)通过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校企融合、强化实践教学,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工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标杆,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仪征工业学校与上汽大众合作的具体内容和成效是什么

仪征工业学校(现更名为仪征技师学院)与上汽大众的合作内容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教融合与订单式人才培养

仪征技师学院通过与上汽大众(仪征)工厂的紧密合作,建立了企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共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这种合作形式包括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同时接受企业专家和技术指导,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职业技能提升与工学交替

学院组织学生参与上汽大众的工学交替项目,例如组织近120名学生到上汽大众工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工学交替,以缓解企业用工短缺问题。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还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共享

学院根据上汽大众等企业的实际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优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中德满师工合作项目,引入德国职业教育专家的建议,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并编制岗位能力分析表汇编。

多层级合作与资源共享

学院与上汽大众及其他企业建立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关系,包括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享资源等。上汽大众仪征分公司为学院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用于教学和学生实习。

提升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

学院通过引入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开设了“机电一体化”和“汽车机电工”等专业,并实行院校、企业、德方三方合作制定教育教学实施方案。

成效显著

这些合作措施不仅解决了上汽大众在技术工人短缺方面的燃眉之急,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疫情期间,学院迅速响应上汽大众的需求,组织学生完成体检、岗前培训、签订协议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学生顺利到岗。合作还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仪征工业学校在智能制造和无人机领域的具体课程设置和实训设施有哪些

仪征工业学校在智能制造和无人机领域具有较为完善的课程设置和实训设施,具体如下:

一、智能制造领域的课程设置和实训设施

课程设置:

仪征工业学校设有“机器人+”专业,该专业注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例如通过i宝机器人等互动设备,让学生体验AI智能科技带来的新感受。

学校还开设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技师班,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维护的技能。

实训设施:

学校拥有多个综合实训室,包括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PLC实训室、触摸屏及变频技术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从初级到高级的技能训练。

学校还建成了机电工程系智能制造实训基地,配备3D打印综合实训室、产品后处理实训室、精密模具制造实训室等,为智能制造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还建立了“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教师能力中心”和“中德新能源汽车能力中心”两个中德合作的国际化实训中心,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制造领域的教学能力。

二、无人机领域的课程设置和实训设施

课程设置:

仪征工业学校在无人机领域设有“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内容包括无人机侦测、防御、打击一体化等技能,旨在培养学生在无人机领域的专业能力。

学校牵头制定了《江苏省无人机研学科普基地评审标准》,并参与无人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制定工作,显示了其在无人机教育方面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实训设施:

学校建有“无人机+”专业实训基地,该基地被授予“苏童成长”践习基地,是省级示范点之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无人机实训机会。

学校还设有无人机应用及反制实训中心,该中心不仅用于无人机技术的教学,还承担了无人机反制技术的实训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机会。

学校与园区合作,推动了“低慢小”智慧空港的建设,为无人机应用及反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

三、产教融合与合作

产教融合:

仪征工业学校通过与企业、园区的合作,推动了智能制造和无人机领域的产教融合。无人机产教创新联盟的成立,旨在打造华东地区无人机应用及反制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

学校与北京远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无人机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的无人机实训基地不仅服务于学生,还为社会提供无人机职业技能培训,如无人机反制技术的培训,已有17名学员成功通过民航局飞行执照考试。

学校的无人机实训基地还承办了无人机创新应用展示会,展示了无人机水上救援、飞行航模表演等技术,为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仪征工业学校如何实现产教融合,具体有哪些校企合作案例

仪征工业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产教融合,具体体现在校企合作、产教联盟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开发等方面。以下为详细说明:

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设立“互为基地”的模式,即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这种合作模式已形成招就办、企划部、社会培训部、鉴定所、远程教育部等全方位服务体系,推动了校企深度融合。

产教联盟的构建

学校依托仪征市智能制造产教联盟,与联盟内企业共建教师企业技术实践基地,推动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改研发等实战项目,为教师成长和能力提升提供支持。学校还成立了多个产教联盟,如“仪征无人机产教创新联盟”,通过政、校、企三方协同创新,推动产业与教育的有机衔接。

订单班与冠名班

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开设“一班一企”冠名班和订单班,如与江苏同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扬州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并开展省级产教融合试点。

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与多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如上汽荣威4S店迁入学校新建的汽车实训大楼,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学校还开发了校企协同教材和“云教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技能竞赛与专业课程对接

学校每年举办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型科技制作竞赛和生活型实用小发明科技竞赛,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学校积极吸纳企业的反馈意见,动态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深化在订单班培养、实训基地共建、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合作。

国际与区域合作

学校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设汽车维修专业,并开发光电技术国际专业标准。

仪征工业学校 工业领域专业学府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通过无人机灯光秀等活动扩大影响力,并为地方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开发等服务,助力地方产业升级。

仪征工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有哪些成功案例

仪征工业学校(江苏省仪征工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表现良好,学校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和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说明:

就业率与就业去向

根据2023年年度报告,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保持100%。2022年和2023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92人和309人,其中就业人数均为96人,升学人数为213人。这表明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而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方面,2023年毕业生中,96人落实就业,其中81人留在当地就业,9人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23人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就业,64人到大型企业就业。毕业生面向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第一产业45人、第二产业17人和第三产业34人,显示出毕业生在多个行业都有较好的就业分布。

成功案例

仪征工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实践机会。学校成功孵化了10多个创业项目,累计培养了近50名在校学生创业。其中,2008级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毕业生王成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毕业后放弃了上汽大众的招聘机会,坚持自己的汽车维修梦想,先后在扬州别克汽车城、扬州奔驰利之星、仪征悍马精修等售后企业工作,最终实现了个人职业目标。

学校支持与就业服务

仪征工业学校通过与本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与上汽大众仪征工厂、亚新科凸轮轴(仪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岗位和就业渠道。学校还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岗位信息,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评价与社会认可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家长的好评,就业质量逐年提升。学校毕业生的月收入水平也较高,例如2023年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达到4000元,这表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薪资水平均得到了社会认可。

仪征工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学生就业,包括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就业指导等。

仪征工业学校与德国萨克森职教集团合作的IHK认证体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仪征工业学校与德国萨克森职教集团合作的IHK认证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IHK认证体系的引入

仪征工业学校通过与德国相关机构的合作,引入了德国IHK(德国工商会)认证体系。该体系包括德国汽车机电师IHK证书和德国满师证书,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通过严格的考核获得国际认可的资格证书。

教学模式的转变

学校采用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即理论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学生不仅需要完成理论课程,还需通过IHK的职业技能考核,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模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

评价体系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实施了动态评价模式,结合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采用“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岗位能力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对汽车专业群进行了岗位能力分析,形成了详细的岗位能力表,并结合职业能力分析表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在汽车机电一体化维修、汽车制造与检测、汽车美容装潢、汽车商贸管理等方向,均制定了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引进了德国外教,并派遣专业教师前往德国高校培训,考取德国IHK考官证书。这不仅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也确保了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符合德国职业教育的要求。

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学校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德国汉诺威我国中心等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和课程,并通过德国外教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

国际化认证与就业竞争力

通过IHK认证体系,学生可以获得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他们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IHK认证体系强调高标准的职业培训和严格的过程管理,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文章标题:仪征工业学校 工业领域专业学府

本文地址:http://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739.html + 复制链接

快速报名登记
人气专业

快速升学通道

职业学校 公办大专高考保过班 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 本科冲刺高考班 省厅备案五年制大专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