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农业学校 农业专业优势与农村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admin时间:2025-04-19 21:58:58 次
摘要:盐城农业学校的农业专业优势与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可归纳如下:一、农业专业优势特色鲜明的农科专业体系学校形成了以"一棵苗"(园艺)、"一尾鱼"(水产)、"一台机"(农...
盐城农业学校的农业专业优势与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可归纳如下:
一、农业专业优势
特色鲜明的农科专业体系
学校形成了以"一棵苗"(园艺)、"一尾鱼"(水产)、"一台机"(农业装备)、"一根丝"(蚕桑)为核心的"四个一"农科特色专业群。具体包括重点支持的畜牧兽医专业、对接国家西(甜)瓜产业体系的园艺技术专业,以及参与生猪、肉羊等产业体系研究的畜牧兽医专业。设有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等5个江苏省品牌专业,园艺技术等5个江苏联合学院重点专业。
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
拥有1个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及108个实验实训室。与银宝集团、悦达集团等头部企业共建8个现代产业学院,形成"葡萄学苑"等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实训基地直接对接产业链需求,如水产科学研究院开展苗种培育和技术标准制定。
科研与技术服务优势
近五年推广"南粳5055"等新品种25个、"稻鸭共作"等新模式5项,指导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18个,带动形成50多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5个科技服务团队定点帮扶50个村企,实施强农富民工程。
二、农村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成立理事会统筹校企合作,实施"五岗一体"实践体系(认知岗→跟岗→轮岗→顶岗→创岗),确保学生累计1年企业实践。
创新"阅读+劳动+赏识"三育融合模式,强化人文素养与劳动教育结合。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学历教育:涵盖五年制高职、专转本、"3+4"分段本科等多类型,年培养200名全日制农科专科生。
职业培训:年均开展农民培训1万人次以上,包括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技员培训等,建立60余个校外教学点送教下乡。
订单定向培养:与盐城市农业农村局合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定向计划,市县联动推进"百千万工程"(年培养200人+培训5000人+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
教学改革与服务创新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模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在线课程,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线上线下学习需求。
实施"双提工程"提升农村教师能力,推动优质师资向乡村流动,每年落实250名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三、成效与荣誉
学校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累计培养出全国最美农技员等优秀人才,成为盐城农业科技服务的主阵地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地。
盐城农业学校与哪些头部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具体合作模式是什么
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多家头部企业共建了多个现代产业学院,具体合作模式如下:
大地禾现代农业产业学院
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江苏大地禾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了“大地禾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双方通过签订《校企共建大地禾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战略合作协议》,以课程开发、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为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目标是将该学院打造成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孵化器、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以及乡村全面振兴服务的示范窗。
葡萄产业学院
学校牵头成立盐城市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并与上海农场、悦达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建了葡萄产业学院。这一合作模式旨在推动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现代农业紧缺人才。
现代养殖产业学院
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了现代养殖产业学院,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以满足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需求。
智慧农业产业学院
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了智慧农业产业学院,通过整合教学、科研、生产等资源,打造智慧农业管理产业学院。
电商产业学院
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了电商产业学院,推动电子商务领域的人才培养。
现代服务产业学院
学校与盐城毕华丽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现代服务产业学院。企业投入有形资源(如奖学金、实习岗位)和无形资源(如订单培养协议、冠名班),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培养。企业还派遣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经济师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调研、课程设置等工作。
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与江苏悦达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学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内容开发。
葡源农业产业学院
学校与盐城葡源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葡源农业产业学院。双方共同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路径,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通过与这些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了多样化的产教融合模式,包括课程开发、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培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
盐城农业学校在推广新品种和新模式方面有哪些具体案例和成效
盐城农业学校在推广新品种和新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案例和成果如下:
推广农业新品种
盐城农业学校成功推广了多个农业新品种,包括“南粳5055”、“南粳9108”、“日本越光”等25个水稻新品种,以及“苏粳815”等其他农作物新品种。学校还推广了“盐香粳876”和“盐油杂7号”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广农业新模式
学校积极推广了“稻鸭共作”等5项农业新模式,这些模式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学校还实施了“精准量化栽培”等15项农业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创建示范基地和品牌
学校建立了多个示范基地,如省现代农业生猪、桃、蔬菜、小龙虾推广示范基地,以及“三虹牌有机米”省级品牌。这些示范基地和品牌的创建,不仅展示了学校的科研成果,还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服务地方农业发展
学校通过“三走进”活动(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田间),落实服务地方产业的“六个一”行动计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还通过科技服务团队对接50个村和企业,指导企业引进21个农业新品种,并带动形成了50多个“一村一品一特”的专业村。
科研成果与荣誉
学校在农业科研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农业部丰收奖等6项省级以上科研奖项。这些成果体现了学校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
社会影响与认可
学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并正在全力创建江苏省领航学校。这些荣誉不仅彰显了学校的办学成就,也表明其在推广新品种和新模式方面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盐城农业学校的"阅读+劳动+赏识"三育融合模式具体是如何实施的
盐城农业学校实施“阅读+劳动+赏识”三育融合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学校将阅读作为夯实学生文化基础的重要手段,制定了师生阅读五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国学经典和新时代耕读教育。通过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强化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变化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大国三农”情怀。
劳动:学校注重劳动教育,通过创新劳动体验周和劳动实践月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让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学校还依托周边资源,如黄尖菊花特色产业和省农科院新沂试验站,开发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课外劳动实践课程,如“诗情采菊”主题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价值。
赏识:学校通过完善赏识教育方案,培养学生自信品格。学校开展了阅读之星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价值并获得认可。学校注重学生技能的展示与评价,通过竞赛和展示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三育融合:学校整体设计了“阅读+劳动+赏识”的育人方案,以阅读夯实文化基础,以赏识塑造自信品格,以劳动锻造实践能力。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还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了“五育”融合。
特色活动与实践:学校还通过建立“耕读讲习堂”,传承中华民族耕读文化,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打造了具有盐生特色的技能竞赛品牌。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盐城农业学校如何通过科技服务团队定点帮扶村企,具体有哪些成功案例
盐城农业学校通过科技服务团队定点帮扶村企,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成功案例如下:
科技服务团队的组建与实施
盐城农业学校成立了25个科技服务团队,这些团队定点对接50个村和企业,提供结对帮扶指导服务。学校通过指导企业引进农业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中的成功案例
在“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中,盐城农业学校的科技服务团队深入基层,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徐文华作为首席专家,长期扎根农村,带领团队在郭猛镇仰徐村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科技服务平台。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仰徐村发展了千亩设施葡萄园和草莓园,形成了示范效应。
“百村百校”活动
学校开展了“百年百村活动”和“送教下乡”活动,全年为盐城的26个农业企业和49个村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这些活动覆盖了园林、园艺、农机等多个专业领域,促进了当地农业技术的提升。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学校通过推广“南粳5055”“南粳9108”等新品种,以及“精准量化栽培”等新技术,带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还申报了8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和2个有机农产品,形成了50多个具有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
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
学校不仅注重技术推广,还通过培训和结对帮扶机制培养本土科技力量。“师带徒”模式下,教师与农民共同开展农业试验,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他成功案例
在建湖县,学校通过生猪健康养殖服务团队的技术支持,建立了示范基地,并推广了生猪养殖新技术,带动了当地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盐城农业学校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的"百千万工程"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实施效果如何
盐城农业学校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实施了“百千万工程”,其内容和实施效果如下:
具体内容
高素质农民培训
每年开展4.5万人以上的高素质农民培训,重点提升种养大户、农业企业骨干、农民合作组织骨干、家庭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青年电商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技能。
通过定向委托培养和各类培训资源的整合,每年培养200名全日制专科农科类学生。
乡土人才培育
实施乡土人才“三带两助”行动计划,包括“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培养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开阔的新时代青年。
三年内计划培养100名“三带”标兵(带技术、带项目、带市场)、1000名“三带”能手和10000名“三带”新秀。
科技与教育支持
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包括博士教授级农业类专家,并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开发新培训读本,建立校内外教师组成的培训师资库,完成部级高素质农民培训、村书记工程、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近万人次。
创业支持与资金扶持
对百名菁英“强村行动”兴农创业岗项目给予10万元至30万元的创业启动专项资助,并提供创业贷款、创业扶持等“一揽子”服务。
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规模
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4.5万人以上,同时每年招收1200名以上在籍农民学员,年培训人次超过1万人。
三年内培养了大量乡土人才,包括“三带”标兵、“三带”能手和“三带”新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职业技能提升
通过定向委托培养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显著提升了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科技与创新推动
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和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科技动力。
社会影响与示范作用
盐城农业学校的“百千万工程”不仅提升了本地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还通过示范作用带动了周边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文章标题:盐城农业学校 农业专业优势与农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地址:http://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612.html +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