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浙里择校网,遇见美好未来
  • 今天是:

江苏航空学校 航空科研项目与教学结合

作者:admin时间:2025-04-17 22:38:03

摘要:江苏航空学校在航空科研项目与教学结合方面采取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 校企合作共建科研与教学平台学校与涉航央企(如我国航天科工集团第...

江苏航空学校在航空科研项目与教学结合方面采取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校企合作共建科研与教学平台

学校与涉航央企(如我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我国商飞)及地方企业(如江苏润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合作,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例如在2023年联合申报了3项科研立项,涉及航空制造、维修及无人机技术领域。设立定向培养班如“大飞机班”“天工国际班”“东航乘务优选班”等,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引入真实航空设备辅助教学,如耗资千万购置空客A320飞机,建设航空实训基地,分层次开展基本技能与岗位技能实训,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 科研反哺教学,创新课程体系

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航空材料与工艺》课程中,教师结合自身参与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科研项目,讲解前沿技术原理与生产工艺,通过企业案例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理论应用的理解。

构建“一中心、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为核心,联合飞行器制造、维修等专业群,形成“141”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覆盖科研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如无人机远程检测装置研发)。

3. 虚拟仿真与实验技术创新

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模拟真实航空工程场景(如波音737-300大飞机维修、无人机协同创新),提升教学效果。学校还设立实验技术创新基金,鼓励教师开发实验设备(如飞机结构修理热补仪)和虚拟仿真项目,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教学。

4. 项目式教学与双导师制

推行“课程化+项目化”教学模式,将科研项目分解为课程任务。学生在我国商飞实习期间参与ARJ21、C919等国产大飞机的研发项目,由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完成30余门专业课程与实操训练。

在飞行器动力工程等专业中,校企联合设立“双师型”导师团队,学生参与企业毕业设计、科研能力训练及创新创业比赛,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5. 学科交叉与竞赛驱动创新

鼓励学生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参与学科竞赛。通过“全国工业无人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学生团队设计新型无人机并参赛,部分成果获得专利或发表于核心期刊。学校还组织航空知识竞赛、模型飞行比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6. 政策与机制保障

江苏航空学校 航空科研项目与教学结合

学校落实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要求,深化“三链融合”(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通过支持、校企协同,优化专业集群布局(如航空工程、飞行技术专业群),并建立科研项目与教学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成效与案例

案例1:与商飞合作的“卓越工程师”项目中,学生参与C919大型客机设计优化,部分成果被企业采纳,多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商飞工作。

案例2: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依托校企联合开发的检测装置项目,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相关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

通过以上措施,江苏航空学校实现了科研项目与教学的深度耦合,既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航空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江苏航空学校与哪些涉航央企和地方企业建立了合作,具体合作内容包括什么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涉航央企和地方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内容如下:

合作央企及地方企业

学院与我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我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等3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与包括我国商用飞机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在内的100多家涉航央企和地方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还与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及相关优质企业签订了培养协议。

合作形式及内容

定向班与冠名班:学院与32家企业联合成立了“大飞机班”“天工国际班”“东航优选班”“东航技术机务班”等定向班和冠名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共建:学院与我国商飞等企业共建了“航空发动机班”“飞航班”“无人机航测班”“威翔德扬通用航空器维修班”等32个定向班和冠名班。

资源共享与师资共建:校企双方实现团队资源共享、人才资源互补,通过聘请专业导师和企业家担任创业就业导师,促进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科研与技术创新:学院依托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推动校企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例如参与C919大飞机的零部件供应。

合作目标

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旨在实现校企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航空航天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江苏航空学校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实践和成果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具体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立项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申报并获批了“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该项目通过教育部的审核并立项,成为学校实训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该项目利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虚拟仿真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解决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教学瓶颈。

校企合作与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学校注重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发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热压成型工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并成功应用于航空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也推动了校企联合育人。

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学校开发了多个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如针对航空工程专业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整合了飞机关键部件、装配型架等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实体设备的限制,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还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实现了“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支持学生、教师及企业学习者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实践。

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获批江苏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包括“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这些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在虚拟仿真实训领域的实践内容,并为学生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实训资源。

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学校依托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了“基础技能—核心技能—拓展技能—综合技能”的课程体系,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结合,实现了从基础到综合的技能培养逻辑。学校还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了院-省-国家三级教学资源体系。

技术与资源的创新

学校与中科雷慕(江苏)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探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虚拟仿真实训中的应用。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江苏航空学校如何通过科研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案例有哪些

江苏航空学校通过科研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案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天航”系列试验火箭项目

江苏航空学校开展了“天航”系列试验火箭项目,该项目涵盖小型试验火箭的设计、制造、测试和飞行试验全生命周期。通过这一项目,学生能够参与总体设计、动力、导航制导控制、气动、结构和动力学辨识等先进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学习和实践。项目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设计、自主实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这些创新实践成果不仅在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还具有较强的军民融合应用价值。

无人机远程训练目标装置研发

学校还研发了一种无人机远程训练目标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科研项目为无人机训练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智能航空器设计与制造平台建设

学校牵头建设了“智能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长江教育创新带培养人才与科技创新合作体,并建立了多个重点实验室和联合研发中心。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践机会,促进了学生在航空领域的创新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与竞赛驱动

学校注重校企合作,与航空器产业公司紧密联系,定期举办航模创新锦标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比赛,如全国第15届、第16届CaTICs网络赛,吸引了上百名学生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创新课程与导师制

学校开设了“基本科研能力训练”课程,推行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向本科生开放所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并设立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金。这些措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复杂工程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

学校通过“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等活动,鼓励研究生将研究运用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这些竞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江苏航空学校在实验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中有哪些突出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例子

江苏航空学校在实验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中,有多个突出的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教学内容,具体例子如下:

新能源飞行器能源管理与控制一体化实验平台

该平台由江苏航空学校自主研发,是实验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它通过“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支持模块化实验项目18项,并支撑了2门实践训练课程。这一平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无人飞行器制导控制嵌入式一体化实验仪

这一实验仪具有集成度高、便携性强、操作简单等特点,并配有自编实验教学讲义。它同样基于实验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通过虚拟仿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直观和高效的实验学习体验。

基于VR技术的机场油库航煤储罐小呼吸蒸发损耗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开发

该项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仿真实验,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克服了传统实验中设备昂贵、环境限制等问题。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对复杂概念的理解。

基于物理模型的飞机起落架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发

该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复杂的飞机起落架结构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资源的开发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航空油品闪点实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发

该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替代了传统的化学实验,不仅降低了实验的安全风险,还提高了实验效率。将“聚乙烯醇的缩醛化反应”替换为“热可逆凝胶的制备和性质研究”,既环保又高效。

基于正交面齿轮传动设计的关键技术

该成果解决了正交面齿轮传动设计中的重点问题,并成功应用于教学改革中。它为航空航天领域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人才,体现了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航空电机学与航空航天供电系统教材开发

这些教材是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基于实验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优化了课程体系并创新了实践模式。这些教材的开发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推动了学科发展。

江苏航空学校通过实验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将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涵盖了能源管理、无人飞行器控制、虚拟仿真、安全环保等多个领域。

江苏航空学校参与的“全国工业无人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具体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显著成果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参与的“全国工业无人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构建了服务无人机产业发展的新生态,其运作方式和显著成果如下:

运作方式:

跨区域资源整合:该共同体由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全国84家企业和院校单位共同组建。其目标是通过聚集行业内的优质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设备等,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产教融合平台。

多方合作机制: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副理事长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一起,围绕无人机行业的发展需求,共同探讨无人机低空经济应用实践、产教融合要点等问题,并开展智能无人系统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教育链与产业链协同:共同体致力于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定制化人才培养、科技协同创新等项目,促进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显著成果: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纵横无人机学院已累计培训近8000名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表明共同体在培养适应无人机产业发展的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教融合模式创新: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多家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教材资源,并创新教学方法,如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提升了教学效果。

行业标准制定与社会服务:共同体还致力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社会服务,为无人机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提升了自身办学水平,还为地方经济和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章标题:江苏航空学校 航空科研项目与教学结合

本文地址:http://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508.html + 复制链接

快速报名登记
人气专业

快速升学通道

职业学校 公办大专高考保过班 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 本科冲刺高考班 省厅备案五年制大专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