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卫生学校 卫生健康领域人才摇篮
作者:admin时间:2025-04-17 22:51:20 次
摘要:江苏省的卫生学校体系是卫生健康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尤其在基层医疗、护理、康复等专业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下是:一、核心院校代表: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历史底蕴...
江苏省的卫生学校体系是卫生健康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尤其在基层医疗、护理、康复等专业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下是:
一、核心院校代表: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历史底蕴深厚
该校前身为1933年创办的国立中央助产学校,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卫生类院校之一,历经多次合并与更名,2017年定名为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校传承“勤慎诚爱”的校训,培养了数万名医药卫生人才。
专业设置与教学质量
开设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药学等22个热门专业,其中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学校推行“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与徐州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提升学历层次。教学设施先进,拥有校内实训室64个、校外实践基地300余家,教学设备总值超1.6亿元。
师资力量雄厚
专兼职教师800余人,高级职称占比45.9%,硕博士教师达60%,“双师”素质教师超90%。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级课题30余项,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科研团队5个。
就业优势显著
毕业生以“技能强、素质高”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校形成“全员合力、全程指导、全面对接”的“四全”就业模式,与148家医疗机构建立就业基地,定向培养农村基层医学生。
社会服务与行业贡献
学校承担全省急救教育师资培训、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等工作,牵头成立江苏卫生健康养生养老职教集团,并获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疫情期间,毕业生作为“逆行者”支援抗疫一线。
二、其他重要卫生院校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该校护理专业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超99%,培养了40余名支援湖北的抗疫医护人员,并获评“江苏教育援疆十大爱心单位”。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位于盐城,前身为新四军创办的华中卫生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内专任教师中硕博士比例近80%,双师素质教师超92%。
全省卫生教育资源分布
江苏省共有29所卫生学校,包括南京卫校、淮阴卫校等,覆盖护理、医学影像技术、药学等专业,形成中高职衔接、产教融合的教育体系。
三、政策与行业支撑
支持:江苏省卫健委推动“卫生健康人才周”等招聘活动,加强校院合作,如2024年启动校园巡回招聘,覆盖哈尔滨、成都等多地。
挑战与对策:尽管存在高层次人才不足、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如所述),但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定向培养基层人才等措施,江苏卫生学校持续为行业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江苏省的卫生学校,尤其是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代表性院校,凭借悠久历史、优质资源、紧密行业对接,成为卫生健康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健康江苏”乃至全国医疗事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与徐州医科大学合作的具体内容和成效如何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与徐州医科大学的合作主要集中在“4+0”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项目上,具体成效如下:
合作内容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与徐州医科大学合作开展“4+0”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康复治疗学专业本二学生项目。该项目由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实施,招生代码为1443,旨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康复医学领域的需求。
合作优势
强强联合: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是江苏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而徐州医科大学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医药类大学,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资源。两校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优势:康复治疗学专业是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特色专业,同时也是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之一,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和教学资源。
就业支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获得更优质的实践机会,例如参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实习,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合作成效
人才培养:该项目通过整合两校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和实践机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型康复治疗专业人才。这些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受到广泛认可,就业率较高。
教学改革:合作项目促进了两校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的创新,例如通过“4+0”模式,学生在高职阶段即可接受本科层次的教育,这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路径。
社会认可:该项目的实施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进一步提升了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办学声誉。
其他相关合作
除了康复治疗学专业外,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还与徐州医科大学合作开展了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4+0”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两校还共同参与了急救教育领域的合作,例如与南京市急救中心合作,推动急救教育生态链的建设。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与徐州医科大学的合作不仅提升了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推动了两校在教学改革、资源共享和就业支持等方面的发展。
江苏省卫生学校在疫情期间对抗疫工作的具体贡献是什么
江苏省卫生学校在疫情期间的抗疫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与支持:
学校积极响应省号召,迅速组建了核酸检测实验室,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实验室的分区建设,包括试剂准备区、样本处理区、产物扩增区等,确保了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学校还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如4台核酸提取仪和12台荧光定量PCR仪,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组建核酸检测队伍:
学校在疫情防控中组建了核酸采样和检测队伍,迅速响应支援苏州等地的疫情防控工作。这支队伍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组建,为地方抗疫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志愿服务与社区支援:
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志愿者下沉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师生在南京禄口疫情爆发后,共有423名师生加入增援南京疫情防控工作预备队,分赴秦淮区的多个采样点开展核酸检测工作,为社区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研与技术攻关:
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的优势,撰写并发表了多篇抗疫相关论文,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持。学校还通过“五力”共举,构建了校院三级应急防控体系,实现了疫情防控的全覆盖。
横向技术服务:
学校在疫情期间通过横向技术服务,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517.9万元)。这表明学校不仅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通过技术转化服务社会。
表彰与荣誉:
学校的抗疫工作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例如江苏省人民办公厅和南京市委市分别致信表扬,表彰了学校在疫情防控中的卓越贡献。
江苏省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挑战有哪些
江苏省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现状
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增长
江苏省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呈增长趋势,基层卫生人员数量显著增加。全省基层卫生人员总数达到28.58万人,占全省卫生人员总数比例提高至34.71%。通过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近五年累计招聘基层卫生人才3.9万人,遴选骨干基层人才1.1万人次。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江苏省通过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进基层岗位胜任力培训、提升服务技能等措施,逐步改善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立了覆盖全省的中医馆体系,实现了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
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
江苏省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施了包括院士和国医大师助推计划、医学学术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重点人才培育计划在内的多项计划,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梯队。还加强了对医学科技交叉融合领军人才和复合型医学科技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
创新机制与政策支持
江苏省通过动态调整编制、简化招录程序、提高职称晋升比例、提供财政补助和绩效工资待遇等政策,进一步优化了卫生人才的使用和留用机制。推动医联体内人才共建共享,并加强城乡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统筹管理。
区域发展差异
不同地区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差异。南京市通过创新引才机制和优化留才环境,成为卫生健康人才高地;无锡市则通过“三名”战略(办名院、建名科、增名医)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挑战
基层卫生人才结构不合理
尽管基层卫生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高级职称人才偏少,高学历人才比例不高,缺乏学科带头人。影像、临床、康复类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儿科、妇科等专业人才比例严重不足。
紧缺型人才供不应求
江苏省医疗卫生紧缺型人才如儿科医生、妇产科医生等仍然供不应求。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导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受限。
城乡卫生资源分布不均
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卫生资源分布仍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人员数量持续增长,而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人员数量却在减少。
职业发展激励不足
虽然江苏省在薪酬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职业年金实施工作进展缓慢,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高层次人才流失风险
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的流失仍然是一个潜在问题。尽管江苏省通过多种措施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其职业吸引力仍需持续努力。
江苏省在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总量增长、服务能力提升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基层卫生人才结构不合理、紧缺型人才供不应求、城乡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
江苏省卫生学校的产教融合模式是如何实施的
江苏省卫生学校的产教融合模式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施:
构建“医教协同”机制
江苏省卫生学校通过“医教协同”三位一体的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学校与泰康健康产业投资公司、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共同牵头,打造全国智慧医养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临床真实环境和沉浸式实景体验。学校还组建了医教协同共同体,通过双向柔性互挂的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
建设产教融合平台
学校依托江苏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联合优质行业和企业资源,申报立项了“全生命周期大健康产教融合集成平台”项目。该项目旨在提升学校自主发展能力,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学校还建立了智慧药学实训中心、母婴照护中心、口腔医院等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实施“1+2”培养模式
学校采用“1+2”培养模式,即通过组建驻点产业学院,加强临床一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人才培养质量。这种模式旨在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运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
学校与苏州科技城医院合作申报了“医教协同、双向赋能、卓越医药人才共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并成功入选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这一项目通过订单培养、驻点定制和专科临床方向定制化培养等方式,实现了医教协同育人新模式。
科研与教学融合
学校组建了产教融合科创中心,与附属单位合作开展课题研发,并设立SPF实验动物中心。通过“博习讲堂”等平台,学校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服务社会与区域经济
学校通过建设智慧苏卫教数字校园、健康社区教育等项目,服务健康我国战略、乡村振兴和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学校还承担了多项公益项目,如健康社区教育与活动,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的实践。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学校依托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制定的《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计划》,以开放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政行校企合作,探索平台运行新机制。
江苏省卫生学校在培养高层次医疗人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江苏省卫生学校在培养高层次医疗人才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引才机制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过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创新了25项人才引培举措,包括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大力支持高层次人才引进。依托“省333工程”、“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六个一’工程”、科教强卫工程以及国际交流计划等项目,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努力将江苏打造成为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高地。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江苏省通过整合跨单位、跨部门的团队、项目、科研设备等资源,重点培育和引进后备院士和医疗卫生重点人才,聚焦国内外领军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与引进力度。还特聘具有国际和全国影响力的医学专家,培养医学科技交叉融合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医学科技创新医学人才。
提升教育与培训体系
江苏省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扩大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和医学类研究生招生规模,支持高校探索本硕博贯通或一体化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医学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并鼓励高校培养智能医学工程等新兴医学人才。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江苏省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实训示范基地,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公共卫生机构实习培养制度,并开展多专业背景医学本科生攻读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试点。还推进应用型公共卫生博士人才培养。
支持科研与创新平台建设
江苏省支持高水平医院创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并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协同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推动医学类在校研究生攻读公共卫生专业“第二学位”,培养具有临床执业医师和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
实施人才激励政策
江苏省通过提供高聘机会、安家费以及灵活的编制选择等方式吸引优秀毕业生。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博士毕业生提供高达35万元的安家费,并允许其在编制选择上享有更大的自由。
推动基层卫生队伍建设
江苏省通过全科医生培养计划、免费定向培养基层医生等方式,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中青年医务人员赴国(境)外学习研修,并实施“岐黄人才”培育工程。
文章标题:江苏卫生学校 卫生健康领域人才摇篮
本文地址:http://www.zl0000.com/xinwenzhongxin/jiangsuzixun/1541.html + 复制链接